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價格戰,把寶馬幹自閉了

2024-07-19汽車

人民群眾想要的,只是便宜的產品。


0 1

寶馬宣布結束價格戰

這一輪價格戰,最先扛不住的沒想到居然是家大業大的寶馬。

就在前兩天,寶馬不準備繼續打價格戰的話題突然登上熱搜。這一訊息,源自知名汽車博主孫少軍。

「因價格戰導致門店虧損嚴重,寶馬7月將會開始 降量保價 。」

簡單來說,就是 利潤扛不住,不再打價格戰了。

第二天他又做了補充:

「寶馬繼6月全年批售任務降低15%以後,7月再降15%。並降低返利門檻,取消金融滲透、密采考核。」

大概就是降價之後量沒起飛,利潤還沒了,索性不跟了。

緊接著寶馬公司就「辟謠了」。

說是要支持經銷商 「穩紮穩打」

接下來重點關註 「業務質素」

語言模糊不清,好像都說了,好像什麽都沒說。寶馬深耕中國市場二三十年,這中文學得不錯,對高質素發展的深刻內涵領悟得很到位。

寶馬現在的情況確實有點魔幻。

你說產品降價了沒有?降了,無論是i3還是ix3;新五系還是新七系,都降價了。

前段時間,主動開啟了五折腰斬式的促銷,全網熱搜第一。

別人上熱搜靠買,靠曝光,寶馬則是透過自己把自己「打骨折」的方式上了熱搜。 基本寶馬在國內銷售的所有車型,無論是國產還是進口都瘋狂降價,振幅20%-50%之間,而且是越入門降得越狠。

油車新能源都不例外,並且新能源降得比油車更狠。現款5系,直降8-9萬,入門款37萬就能拿下;7系更誇張,全系降價振幅20萬。

但是寶馬自己卻對價格戰諱莫如深,看來「偶像包袱」還是沒甩掉,既不想丟掉市場份額要搞促銷,又想要面子上過得去,品牌價值不至於掉價,難啊!


0 2

比亞迪,卷得過分了

無論寶馬跟還是不跟,有一個事實他們都要承認—— 車市的價格戰,愈演愈烈。

尤其是今年,更是燒到傳統豪華品牌身上。過去半年裏,BBA降價振幅越來越大。

指導價47.8-53.43萬的奔馳EQE, 優惠振幅能超過20萬,30萬以內就能落地。

指導價35.39萬的寶馬i3 35L, 價格降到19萬。有些地方,甚至出現17萬多的裸車。

當時不少人就琢磨,再等幾個月,不努力也能買BBA了。

掀起這一輪價格戰的不再是外企特斯拉,而是國產比亞迪。

2021年以前,比亞迪只是年銷四五十萬輛的普通二線自主品牌,近乎小透明的存在。

然而2021年初,DMi橫空出世、宋DMi、秦PlusDMi等車型陸續釋出之後,從年初到年末,幾乎都是一車難求的狀態。當時人們只說特斯拉一直在降價打價格戰,豈不識比亞迪才是新能源車真正的價格戰老祖。

秦Plus DMi的價格區間是11.38萬到16.58萬;宋Plus DMi的價格區間是15.48萬到21.88萬。

同樣的配置對比其他車企簡直白菜價。

2022年,比亞迪瘋狂擴市場、爆產能;2023年沖上300萬銷量,三年時間銷量暴增7倍多。

今年,7月1日至7月7日中國市場的銷量排行榜出來了。

其中,在新能源品牌銷量排行榜上面,比亞迪以5.88萬輛毫無懸念的拿下了第一的位置。

要知道,這還只是一個禮拜的銷量啊,這就能頂上好多車企一年的總和了。

納智捷說我一年別說賣5萬輛了,就是賣5000輛我也不會結束大陸市場啊。

而更加恐怖的是:排在後面的第2到第10名的銷量加起來,都沒有比亞迪的多。

當比亞迪透過投放秦 PLUS DM-i、驅逐艦 05、海豚等多款售價 在 10 萬元左右的 「榮耀版」 車型,並打出 「電比油低」 的口號時 ,其他車企在中低價位段就已經輸了。

所以最近從廣汽、吉利到長城,眾多車企都開始把矛頭指向「行業內卷」和比亞迪這個「卷王」。

說是這場由比亞迪引領的價格戰, 已不再是簡單的市場競爭或優勝劣汰,而是逐漸演變成了「不正當競爭」 ,特別是對那些正努力轉型新能源汽車的傳統車企構成了巨大挑戰。

不管事實如何,比亞迪是真的把這些車企給卷瘋了。


0 3

卷技術,還是卷價格

其實,「友商」們說比亞迪搞不正當競爭的說法不太站得住腳。

第一比亞迪的價格確實大幅下調了;第二他們的配置卻不減反增。

所以,這才是讓其他車企感到後怕的,即便是10萬元這個價格也可以保證利潤的,甚至還有錢擴大產能。

從比亞迪2023年的財報來看,公司實作營業總收入6023.15億元,同比增長42.04%;歸母凈利潤300.41億元,同比增長80.72%。

單車利潤在9000元左右。

雖然算不得利潤多豐厚,但相比那些動輒賣一輛車就要虧幾萬、十幾萬的車企來說,實在要好太多。

最起碼,人家賣車是能賺錢的,而且售價還極低!

降價的最大動力,當然是因為成本大幅下降,有了降價的條件,車子賣的越多,成本就越低。

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麽車子賣的越多,成本就會越低,這是因為研發成本和生產線的投入是一次性投入,車子賣的越多,分攤在每一輛車上面的研發成本和固定成本就會越低。

舉個例子,假設建立一條汽車生長線的成本是100個億,研發成本也是100個億,固定成本就是200億。

如果賣出10萬台車,分攤在每一台車上面的固定成本就是20萬。

如果能夠賣出100萬台車,那麽分攤在每輛車上面的固定成本就會變成2萬。

如果能夠賣出500萬台車,那麽分攤每輛車固定成本就會變成2000塊錢。

其實, 最為關鍵的是比亞迪有全產業鏈優勢。 比亞迪管理層說我們要造一輛什麽樣的車,下面各部門互相配合研發制造零部件。

成立 弗迪電池、弗迪動力、弗迪視覺、弗迪科技、弗迪模具(弗迪精工) ,從上遊原材料到中遊零部件再到下遊整車,形成完整閉環。

芯片、電機、發動機制造、電子元器件與機電元件器材制造、鋰離子等電池制造、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自動駕駛...... 全都能造,而且各個都很能打!

這就是比亞迪的秦和宋能夠一降再降的原因,秦過去賣十四五萬,現在只需7.98萬還有錢賺。如果後面秦和驅逐艦雙車一個月能賣10萬台,那麽價格還能繼續往下打,說不定賣個5.98萬都有錢賺。

現在的比亞迪是完全不準備給其他車企「活路」了,除了整車要卷價格,就連保養都在卷,最近他們推出的「99元保養」活動,直擊合資品牌的痛點。

很多合資品牌一直以來靠高價保養和配件維持利潤,但比亞迪這一招,直接打破了他們的護城河。

工業化的東西,幹到最後,就應該這樣的低價。

技術是成熟的,產線是成熟的 ,再賣高價就說不過去了。

現在比亞迪唯二的風險, 一個是產能過剩,另一個是反壟斷。

比亞迪的南寧基地規劃產能 30萬輛,上個月已經投產。深汕基地、襄陽基地也即將上馬, 未來比亞迪的總產能要達到600萬以上 ,但是市場能不能消化如此多的比亞迪汽車還不好說。

最重要的一方面, 比亞迪現在完全不給友商活路的玩法其實挺危險的。

7月的第一周銷量,比亞迪的數據比後面前十名加一塊都還多,很有能被認定為惡性競爭、市場壟斷。

阿裏等巨頭雖然不是制造業,但都因相似的邏輯吃過天價罰單。

走到這一步,比亞迪要考慮的可能就不止自己公司的發展問題了,而是如何擺正自己在產業鏈中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