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車的重量、前後軸荷、質心分配以及重要零部件的高度,都與安全密不可分。
我們從後向前說,比如,你要做一場車與車的碰撞,AB兩輛車,同級別、重量近似、軸距近似,那麽你如果想讓A車成績好,你只需要挑選縱梁高度低一些的B車,這樣B車在碰撞時被A車的主縱梁侵入到機艙的機會會大一些。而且大概齊就可以,所以國家一直不做車與車碰撞的行業標準或者國家標準,非要安排一個中間體,就是這個原因,因為車與車碰撞雖然很常見,但並不公平,只要拿捏住上述竅門,都可以改變一些最終成績。
![](https://img.jasve.com/2024-4/c8df2fc9a1816492553f99654eb477ab.webp)
當然,像奔馳自己家做的這種非標準測試則完全可以接受,因為並沒有進行品牌對比,而且是驗證自身的問題采用的。不值得推廣,但值得研究。
![](https://img.jasve.com/2024-4/31f4100f448c03bf6955c0a69ec8db8c.webp)
真正的碰撞又會是另一件事,第二個點就是質心分配也是車輛碰撞結果的一個非常有趣的點。重心布局和車身應有保護乘員安全的設計,現如今絕大多數電動車都已經想盡辦法透過犧牲前艙來保護乘員艙,但這仍值得探討。
![](https://img.jasve.com/2024-4/b4a5e6d45c90ab210c423c3b7cabfa62.webp)
燃油車時代95%的車發動機都在前面,前艙往往比較重,所以某種角度來看,會有一個很靠前的質素中心。蘭博基尼這種類似的發動機不在前艙的除外。
![](https://img.jasve.com/2024-4/16a137b688daa5c4d82b6ad1fdd7e816.webp)
碰撞後前艙動力部份集中的質素,碰撞後只要不入侵駕駛艙,無論是下沈還是潰縮,都可以使整車動能迅速下降,而電動車不一樣,在一些碰撞情況下,車輛的重心位置可能會對車輛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產生影響。電池組通常會使車輛的重心更低,從而提高了車輛的穩定性。然而,在某些碰撞情況下,電池組的重量可能會對車輛的動態行為產生影響,導致車輛在碰撞時的運動軌跡和變形方式與傳統內燃機車輛不同。
![](https://img.jasve.com/2024-4/172c576544466995e68477d24985e4be.webp)
電動車車身下方就一定有一塊非常重的電池,前車身質素占整車的比重相對會小很多,碰撞時,電池包的強大慣性可能會把上層建築,也就是駕駛艙的生存空間瞬間給抹掉。
![](https://img.jasve.com/2024-4/1e8e36e996730877d7d2a373291a7222.webp)
講到這肯定有人會說現在電動車前艙的強度都是特殊設計的,都比燃油車強,說的沒錯,我這裏不是放地圖炮,而是讓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同一台電動車,既有前後電機的四驅版,也有單電機的後驅版,它的車身用鋼一般是不太可能去開發兩次的,都是共用一個車身,這個時候你該買哪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