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再添中國力量
2021年12月30日,美的舉辦了一場低調的釋出會,並罕見的邀請了幾家汽車媒體。主要想傳播的內容有:
▎2021年美的空調壓縮機年銷量1億台;
▎美的機電正式更名為美的工業技術;
▎四大領域:家電、汽車、工業自動化、綠色能源;
▎汽車分三大板塊:電驅動、熱管理、智能駕駛;
▎由2C轉向2B,計劃5年內年營收破千億;
車聚君更關心的是:美的難道也要做車了?
5年前它開始布局汽車驅動電機、空調壓縮機、微電機和電子泵,並於2021年開始生產第一台汽車空調壓縮機、第一台車用驅動電機、第一片控制芯片,並為知名車企和新勢力提供了產品。
美的工業技術總裁伏擁軍介紹:五年前布局新能源汽車業務時,內外部都有疑問:中國汽車真的會電動化嗎?現在看,2021年電動汽車銷量超330萬台,其中11月的滲透率已超20%,2022年會有更快發展。這對美的是「時不我待」的感覺。
在汽車業務上,美的奉行「高舉高打」路線,就是盯住全球最大、最領先、品牌最知名的客戶去合作。產品上奉行「創新、克難、快」三原則,重點解決客戶有痛點的產品。,這種戰略貫徹到了美的汽車業務的三大板塊:
在汽車空調方面,他們首創了旋轉式二氧化碳汽車空調壓縮機,在效能、NVH、能耗等指標上遠超傳統產品,因此進入了大眾MEB平台的供應鏈。據介紹,美的的空調壓縮機業務還在和奔馳、保時捷、寶馬等知名公司洽談,適配的車型基本是20萬以上,甚至70萬以上的車。
在汽車電驅動方面,美的在2021年11月實作了45萬台的銷量,預計2022年會完成500萬台。
在智能駕駛方面,美的主要做執行和控制部份,這是它們有積累的領域,之後會拓展到轉向、剎車、懸架相關的業務。
對未來汽車業務的規劃是,以擅長的工業技術為基礎,從硬件為主到軟硬結合、從電動化到電動化+智能化方向、從高端客戶向大眾化使用者發展。
在汽車部件公司總經理陳金濤看來,美的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所在、邊界所在,不會優先切入智能座艙,因為這一領域車廠已經做的非常好,而且手機企業也有先天優勢。
「我們會從更重要的跟車輛底盤控制、整車控制相關的一個核心部份去做。」陳金濤說,「美的在精密控制、高精度微米級的控制都做的非常好,這類技術整合到汽車上的機會非常多,不外乎就是電機控制、閥、機密機械、軟件控制。盡管很多還是掌握在外國人手裏,但也是美的今後努力的一個重要方向。」
車聚君在現場連續提問:
美的目前有無和車企進行芯片合作?生產的電機是永磁同步還是交流異步?碳化矽模組有無進展?從家電跨越到汽車有什麽挑戰?
美仁芯片公司總經理劉凱率先介紹:美的按使用壽命和溫區的不同,把芯片分成四類,消費電子、工業級、汽車、航天軍工。比如,工業級芯片壽命是10年,汽車芯片是15年;工業級芯片的溫區是負40度-85度,汽車芯片是負40度-125度。從工業芯片到汽車芯片是一個自然過渡,對美的沒有太大的技術門檻,特別是已經把工業級的大家電芯片做到很成熟的情況下。
「美的做的第一顆汽車芯片是汽車水泵芯片,這是對相關板塊的戰略支持。我們現在已經做了一個IPM,包括了MCU、門極驅動(已實作自制化),透過了我們晶源廠的測試,只要再針對水泵的特殊需求做一些小的設計改動就能實作交付。」
劉凱還介紹,空調壓縮機的芯片也會支持,後期還會用現有的MCU芯片做一些後裝產品,供給風扇驅動、座椅調整系統。
陳金濤回應:目前大部份產品都是帶芯片的,都是有控制部份的。同時坦承:整套產品中芯片的成本占比比較高,而且芯片的交付確實是難點,幸虧供應鏈規劃比較早,所以2022年的芯片供應還是有保障的,2023年的已開始下單。
關於碳化矽,明年就會有800V的碳化矽產品真正量產,屬國內較早的一批,2022年就會實作裝車。
關於驅動電機,美的進行了全面布局:高低/低壓、400V/800V、油冷/水冷,但最先量產的是油冷電機。
「因為這是一個趨勢,2018年我們布局這個產業時,全中國基本上都是水冷,我們率先從油冷做起是因為,一是預判它將成為行業趨勢,二是感覺它有難度,因為涉及耐油性、清潔度等挑戰,不是一般企業能勝任的。但這恰恰是美的的一個優勢,因為我們最擅長的空調壓縮機就是非常典型的油冷三合一系統。」
據他介紹,目前美的量產的驅動電機還是以永磁同步為主,但也布局了感應電機,準備推出「同步+永磁」的方案,因為四驅化是電動車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伏擁軍總結:從家電進入汽車行業,挑戰還是非常大的。這個挑戰還不是技術本身,而是你在這個新行業中的時間問題。客戶可能不知道,美的汽車產品公司看上去才成立3年半,但實際上研發準備超過了5年。所以,2021年的銷售很少,只有幾千萬的量級。
時間挑戰還在於,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太快,不能及時布局很可能就跟不上了。「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年銷量超過1000萬有沒有可能?完全有可能。」他大膽預測,「如果你沒有提前布局,就很難成為這條賽道上的主力供應商。」
▲2021年11月,新能源乘用車的滲透率突破20%
為應對挑戰,美的對策就是前面提到的:創新、克難、快。
新就是說產品一定要有創新、特色,不然廠家為什麽會選你?這個可以由美的在家電行業的經驗來協助。快,則是說一方面美的要跑的快,另一方面也會適當透過兼並、收購的方式來縮短進入汽車行業的必要周期。
「我總有一個感覺,因為有資本的加持,一些新行業的成熟期變得非常短。」他總結,「所以必須「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否則你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公開資料顯示,美的工業技術目前有研發人員1400多人、年研發投入一億美元以上、累計授權專利5000多項。全球工廠達17家,其中汽車部件工廠位於合肥,年產能300萬台。
美的的汽車足跡為:2019年實作電子水泵量產,2020年實作驅動電機量產,2021年實作電動壓縮機量產。接下來還有電子油泵、EPS電機面世。
看得出,美的目前沒有做整車的資訊,更多是安分守己的做汽車核心部件的供應商。
這和樂視的下周回國、創維的借殼入行、華為的貼牌再造、小米的天馬行空不一樣,相比之下更低調、更務實,不像是汽車行業的攪局者,更不像是汽車行業門口的野蠻人,更像是汽車行業的一個同行者,一個共創者。
這有一些類似博世。
它一方面和西門子合作有2C的冰箱的業務,另一方面有更賺錢的汽車零部件業務。在傳統汽車領域一個ESP就獨步武林,新能源時代則用一套iBooster幾乎占據八成份額,同時在ADAS上也蒸蒸日上。
博世也不做車,但它透過技術創新和市場開拓,變成了汽車市場的「無冕之王」,只要打個噴嚏,整個汽車行業都得感冒。
一部電動車最關鍵的幾個系統:電池、電機、電控、制動、轉向、車身、智能駕駛,隨著美的的加入,中國力量幾乎能覆蓋除制動外的所有領域了。
這麽說,不光生活可以更美的,汽車也可以更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