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中國商人離開待10年的北汽福田,在非洲用TikTok賣中國卡車:一年賠了100萬,接下300萬債務

2024-07-27汽車

鳳凰網【風暴眼】出品

作者丨王迪

爆料投訴郵箱:[email protected]

編者按:

中國智造全球化浪潮如火如荼,企業紛紛出海「淘金」,個人也在尋找開啟新財富大門的鑰匙。從北汽福田出走、「自命不凡」,結果創業路上被現實敲打,貸款600萬、一年賠掉100萬。創始人離場,他卻承接公司300萬債務,堅定看好卡車出海業務。

張大偉,一個曾經在尼日利亞、東非、科特迪瓦賣過卡車的人,趕上2018年國企出海浪潮,見證了中國汽車走出國門的蓬勃發展。他感嘆個人創業的不易及小微創業公司出海的脆弱性。從線下出海售賣汽車,到尋得TikTok(海外抖音)賣卡車新商機,張大偉稱,「出海的每個細節都是故事。一台台大卡車飄洋過海,帶著中國的故事流向七大洲、四大洋。」

(出口海外的卡車,受訪者供圖)

01 一年賠了100萬,接下300萬債務

做卡車出口生意這一年,90後張大偉掉發越來越嚴重,用他的話來講「徹底禿了」,失眠和焦慮成為常態。

去年6月,張大偉從愛人、老家親戚、朋友那裏東拼西湊了160萬元,砸進了與朋友合夥的公司裏。張大偉的單飛「出海」就這樣開始了。

原以為國內卷不動,出海發展是海闊天空。沒想到現實直接給他帶來了重擊:第一年投了50多輛卡車,因為對市場定位不清,盲目跟風二手卡車出口。最終,張大偉發現二手車市場混亂、沒有信用體系,導致購置的二手卡車出口滯銷。這直接讓他賠了100萬。身邊的親朋好友都說:「現在不適合創業,回頭是岸。」

賠錢時,張大偉也有想要放棄的沖動,想回到原有崗位上班,但是想想家人的期待,嗷嗷待哺的孩子,從國企離職時跟兄弟們吹的牛,內心就有個聲音:「堅持下,說不定就挺過去了。」

張大偉所在的公司2020年創立,主營業務是卡車出口。去年6月,從北汽福田離職的張大偉被同學拉來一起創業。為了填補公司虧空,他貸款了600萬,結果公司一直虧錢。今年年初創始人離場,張大偉成了「接盤俠」,承接下了公司目前300萬元的債務。

(出口海外的卡車,受訪者供圖)

既然公司虧錢,張大偉為何還想要做這個「冤大頭」?

張大偉對鳳凰網【風暴眼】表示,自己是汽車科班出身,在北汽福田待了近10年,做過國內一線區域經理,也長期駐紮過非洲。國企平台促成了自己出海的經歷,讓他窺見了市場的機會,但「硬幣的另一面」是,既有體系沒有辦法支撐整個海外市場。跳出舒適圈「下海」並「出海」,成為他改善生活的初衷。

張大偉總結過賠錢的原因,除了市場定位問題,還有離開國企之後資源的重新洗牌。

「以前在國企賣車,主動上門的人絡繹不絕,離開平台擺在面前的是原有客戶的不信任。另外,在國企,整個體系推動流程前進,創業之後所有內容都靠自己完成,很多資源都失效了,踩到了在原來位置上看不到的‘坑’。」張大偉稱。

02 海外市場到底有多大?

真正讓張大偉堅持下去的動力,是他對海外市場的看好以及中國汽車產業的崛起。從二手卡車出口失敗經驗中汲取教訓,結合自己曾經在尼日利亞、東非、科特迪瓦等海外常駐經驗,張大偉發現在東南亞、中亞、非洲等區域新卡車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另外,國內產能越來越大,各個廠家都有大量的新卡車庫存。我們主抓尾貨庫存,透過需求匹配,迅速在海外找到有訴求的客戶。」張大偉如此告訴鳳凰網【風暴眼】。

他算過一筆賬,在國內賣卡車賠錢。一是需求少,二是貨運量下滑,大家都在卷價格。但是出口海外一台卡車貨值能賣30多萬,利潤大概在1-2萬。

在商用卡車領域,做得好的都是國央企,中國重汽、北汽福田、陜汽、中國一汽、東風汽車能排在前5位。2004年,以北汽福田為代表的商用車版塊開啟北汽國際化行程。2018年,北汽福田外派張大偉前往非洲,這是他第一次出海,第一站就是埃及。

據張大偉回憶,2018年時國內汽車已經出現產能過剩的情況。國內經銷商的經營壓力也比較大,出現了去庫存難的苗頭。

當時,張大偉的工作是賣卡車,維護供應商渠道,協調生產資源,解決售後問題,經常在國外一年待9個月左右。像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一樣,在3029萬平方公裏的非洲大陸上,年輕而熱血的張大偉,總覺得能幹出一番事業,這為他後續創業埋下伏筆。

之所以看好非洲的卡車市場,是因為張大偉對非洲印象的改變。「原先對非洲的印象是落後,事實確實如此,非洲大陸金融或風控措施很少,社會發展並不具有連續性,會受政治影響而波動。黨派之間的鬥爭也會引發民粹主義。」

但深入了解後張大偉發現非洲貧富差距很大。一方面,交通非常擁堵,城市臟亂差,大基建仍有巨大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夜幕降臨,停靠在尼羅河邊的遊船滿載著來自世界各國的遊客,從碼頭緩緩出發。性感的舞娘在尼羅河上跳起肚皮舞,高樓大廈、豪華酒店、喧囂的賭場,霓虹閃爍……這種強烈的貧富差距沖突感交織在一起,讓他窺見了市場的機遇。

(尼羅河夜景,圖片來自於網絡)

「有錢的人能買貨,沒錢的人也有想買貨的。」更為重要的是,中國的卡車具有性價比。「中國卡車在國外一般都是20-30萬元人民幣左右,中國重卡的單車價格不超過40萬。歐美卡車產品質素比較成熟,基本賣60-80萬。」

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非洲的汽車代理商都是百年老店品牌。自己一個中國農民出身的孩子,趕上國家汽車出海的局勢,能與一個150年老店的總經理用蹩腳的英語溝通車輛配置。這種榮譽感是站在國家制造業高度發達,或者是產能極其充沛的情況下,才有的平等權利。

誠然,從最初的模仿者到如今的領跑者,中國汽車工業全球化步伐加快。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國「以市場換技術」,引進德國車企,開啟中國汽車合資品牌之路,中國也承接了部份美國的汽車制造業,成為了世界工廠。如今,中國出口汽車走出國門。

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522.3萬輛,同比增長54%,超越了日本的442萬輛,成為世界第一。其中,卡車出口67.4萬輛,同比增長19%,創近10年出口數量新高。對張大偉而言,浩浩蕩蕩的卡車出海浪潮,意味著巨大的商機。

03 在TikTok上賣卡車

釘選海外市場,定位新卡車業務,離開國企平台客戶資源失效,如何才到拓展到新客戶?

張大偉還記得最難熬的是去年12月份,一個月一單都沒有。從傳統車企出來,張大偉的優勢是汽車知識非常專業,但他對互聯網比較陌生,並不知道如何進行線上行銷。

如果要開拓海外市場,必須要思考跨境電商的邏輯。起先,公司也建好了網站,但缺乏流量。直到他敏銳地發現了TikTok的一條新聞,聯想到這或許是獲客非常好的路徑。

將卡車銷售業務搬到線上,透過轉發、評論、點贊、後台私信等感興趣的人給予的反饋,進行篩選,找出真實的客戶,以TikTok公域流量轉到私域,促成成交。今年三月,張大偉的卡車出口生意漸漸有了起色。

在獲客層面,張大偉也踩了很多「坑」。「很多流量不精準,聊了好久,才發現對方是個卡車司機,找我們的目的是尋求一份開卡車的工作。更有甚者,想幫我們做代理人,但絲毫不做投入。」

此外,做商用車線上銷售最難的是報價。因為所有商用車的產品都是非標準,客戶加的選項特別多。如何短時間內給海外客戶做報價,需要「基礎設施+選項配置」綜合考慮,還需要將廠家的資源與個人化資源改裝結合起來。

(出口海外的卡車,受訪者供圖)

(線上模式搭建模型及TikTok內容,受訪者供圖)

在張大偉看來,商用車海外市場拓展渠道網絡是段位1,供應鏈KD組裝是段位2,「KD組裝+新車銷售+分時租賃+後市場營運」是段位3,零部件產業化是段位4,他認為大企業應該做段位3和段位4。

釘選客戶之後,海外物流是實作卡車出海關鍵的一步。慶幸的是,海外產業鏈已經非常完善,不需要跟隨流程與海外客戶進行對接,這省去了大量的時間成本。

張大偉向鳳凰網【風暴眼】透露,在運輸體系中,往往會借助合作方東風、一汽、福田等廠家的物流配送體系運到港口,到了港口會有相關配套體系的人做港口裝卸。裝車時還要考慮整個卡車的高度。在運輸過程中,也發生過卡車高度太高,與高架橋相頂的情況,因而誤了船。海運費貴,卡車又損壞了,也會遭遇損失。

據張大偉觀察,目前新能源汽車出海也采取了此種策略。只是,新能源汽車廠家更多的不是做整車出口,而是做組裝生產。「每個國家都希望把制造業留在本國,發展本地制造業及汽車相關配套業。在海外建廠直接進行組裝,進行屬地營運。」鳳凰網【風暴眼】發現,包括上汽名爵、長城、比亞迪、哪咤、埃安等中國車企均加速在海外建廠的步伐。

04 半年營收3000萬,還沒怎麽賺到錢

創業的日子沒有一天是容易的。從國內組織發運、車輛裝車、運輸等每個環節,海外客戶拜訪、挖掘,包括設立獨立站點,對於小公司來說,都很難。張大偉都是親力親為。加上去年及今年海運費的上漲,也有車輛在港口發不出去的煎熬時刻。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人口紅利、流動互聯網的普及,以及近年來東南亞GDP增長平穩,東南亞對於跨境品牌的吸重力逐年遞增,競爭自不必多言。

今年5月,張大偉前往馬來西亞拓展客戶,他發現真正在東南亞做出口的個人小公司也不少,在馬來西亞賣車創業的人基本都有實體門店,TikTok在東南亞傳播超乎想象。

「現在公司業務主要出口東南亞,有時候也會去中亞、俄羅斯之類的國家。」張大偉向鳳凰網【風暴眼】坦言,核心市場歐美也有,但不在美國,在美洲。歐洲市場比較難拓展。下半年會去美洲、非洲、東南亞等國家。

他認為,中國車企出海遇到的最大難點是出海時間太短,很多問題沒暴露出來,以及各國家法規的問題。以商務車來說,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沒有形成很好的配合。另一方面,日本企業出海40年,中國出海可能也就10年、20年,還有很多「課」需要補。

「中國整車現在走出去了,中國整車背後的零部件也想走出去。」從2018年出海到今年再出海,讓張大偉感受最深的是,產業的變化讓中國汽車競爭力越來越強,用老外在2024年北京車展的話是「amazing(震驚)」。

目前,張大偉的卡車出海生意漸漸有了起色。「去年賣了100台卡車,今年應該會賣300多台。2024年上半年公司營收3000萬,毛利率約5%,算下來上半年賺了150萬左右,現在公司10幾個人,每月的費用接近20萬,加上辦公年租金32萬,上半年基本上也沒賺錢,好在有了起色。」

在創業一年過程中,張大偉該踩的「坑」都踩得差不多了。股權債務內部達成一致,由他來承擔。業務也找到了方向。對於一個90後農村孩子而言,走到這一步很難。

「馬雲創業時有18個‘羅漢’,像咱們這一年齡段的年輕人創業都背著房貸,怎麽可能有18個‘羅漢’?我創業的優勢是沒有房貸,活得比較自我。」

張大偉說,幹買賣兒,千萬別紮堆,要在自己熟悉的領域做長久,做深入。目前最大心願是在個人降低負債杠桿的背景下,早點把貸款還完,自己的年度營收目標不高,達到8000萬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