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星空 > 汽車

反常識的真相:汽車價格戰為什麽越打越貴?

2024-11-05汽車

01

談到這兩年的中國汽車產業,除了國產新能源汽車在大街上肉眼可見的越來越多之外,「價格戰」應該是很多人對於中國汽車最直觀的印象。

不管是媒體,還是汽車廠商,每次只要一講到汽車都要把「價格戰」這三個字拿出來溜一溜。

特別是某些汽車廠商的管理者,一提到價格戰,那簡直了,無不咬牙切齒痛罵,什麽價格戰要毀了中國汽車,價格戰在擾亂行業秩序,無底線的價格戰只會害人害己等等。

甚至在財報裏,汽車廠商也把公司遇到的困難全部歸結為是「價格戰」、「內卷」的原因。

但是,這裏要跟大家說一個反常識的真相:

根據乘聯會公布的最新數據,2019年國內乘用車零售均價是15.1萬,2020年是16.2萬,今年2024年累計均價達到了18.2萬。

也就是說,從2019年到今天,國內乘用車零售均價上漲了3.1萬,每年都在上漲,沒有一年是在下降的。

但在大家的印象裏,中國汽車市場不是在打價格戰嗎?動輒降價3、5萬,甚至降價十來萬的車型都不在少數。

這確實也是一個事實,根據乘聯會數據,今年1到9月降價車型有195款,超過2023年全年150款的規模,也大幅超越了2022年95款的降價規模。

那麽,價格戰是真的,汽車零售均價上漲也是真的,這中間到底有什麽樣的矛盾呢?

02

其實,這裏有一個思維上的誤區: 汽車廠商的部份車型確實在降價不假,但是這不代表著消費者就會買它,更不代表消費者願意花的錢少了。

在過去合資車占據絕對領導地位的年代,一款車型五個配置。

最低配置的車型,可能除了外形和車標和高配車一樣,開啟車門坐進去,就是一個「毛坯房」,什麽配置都沒有,而且看不見的效能方面也存在比較大的差距。

想要升配置,提效能,那就得加錢,而且要加不少。

但是,從新能源汽車彎道超車之後,一些國產品牌不斷把技術、配置下放,即使價格沒有變化,但產品整體的「性價比」提高了,也就是所謂的「加量不加價」。

這就導致了一個現象的出現: 消費者開始追求整體的性價比。

原來某一款品牌需要加十幾萬,甚至幾十萬才能買到冰箱、彩電、大沙發、激光雷達、NOA智駕這一系列高檔車才有的配置。

現在在另一款售價貴了幾萬的品牌上就全部能買到,消費者心裏一盤算,這個錢花的值,反而願意花的更多。

就像網上有個段子,帶著十萬預算走進比亞迪4S店,本來打算全款買輛秦,結果逛來逛去,多加6萬買了漢。

所以,哪怕是傳統品牌降低了低配車的價格,但還是沒能挽救銷量。

舉個例子,大家熟悉的寶馬iX1的落地價格降到了19萬,按道理來說,寶馬這麽知名,應該不愁賣,但9月,它的銷量只有1352輛,排名SUV的第60名。

03

當然,除了車企在微觀層面的「性價比」競爭之外,宏觀層面還有兩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一是消費分化。

雖然整體消費在降級,但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實力出現了明顯的分化,一些中高端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智能化程度更高、體驗更舒適、場景更豐富的國產新能源品牌,哪怕價格更貴。

我身邊很多企業家朋友,今天幾乎都選擇了新能源車,比較多的選擇了賽力斯問界M7、M9。

二、新能源車的政策優惠。

為什麽傳統車企現在反復呼籲要「油電同權」?

因為國家對於新能源車的政策補貼,主要體現在一顯一隱兩個方面。

顯性層面是購置稅補貼。

新能源汽車免征10%的購置稅,但燃油車少不了,這等於給選擇新能源汽車的消費者提高了買車的預算。

隱性層面就是電價補貼。

油車平時加的油裏,其實有相當一部份是各種稅費,這個比例大概能達到45%,但是用電就不用繳納稅費。

這部份用車成本,反過來提高了消費者的購車預算。

對於目標明確的消費者來說,這部份錢有一種「白撿」的感覺,結合汽車性價比的提高,絕大多數消費者會把它加到買車的預算裏,買更高的配置,而不是省下來。

這麽一來二去,消費者的平均購車支出就提升了。

04

當然,如果說價格戰僅限於降價促銷,國家支持新能源的政策只限於讓利於民,那還不夠完整。

價格戰的另一面是汽車產業的升級。

這是痛批內卷、聲討價格戰的人隱藏起來的另一部份真相: 價格戰和產業升級是相互促進的。

其中的邏輯是什麽呢?

首先,所謂的價格戰不是一味單純地降價,而是很多國產品牌的「加量不加價」,用技術下放帶來平替,用20萬的價格買到原來40萬產品特別的功能,也就是提高產品的整體性價比,

性價比的提高,意味著消費者支出相同的錢,或者是增加一部份錢,可以換到比以往更多的回報。

這反而刺激消費者去選擇更高檔的產品,擡高了汽車銷售的均價。

同時,均價提高並不妨礙汽車廠商要清理庫存和落後的產品,所以,某一些車型的最低銷售價格依然在下降。

它們又會把原本不屬於目標使用者群體的消費者囊括進來,盡管這部份消費者不一定就會買價格最低的產品,但總體市場規模在上升。

所以,市場規模↑×銷售均價↑=廠商的收入和利潤↑。

收入和利潤↑→研發支出↑&資本投入↑=產業升級。

除了上面這個大鏈條,還有一個分支的鏈條。

市場規模↑=產業鏈收入↑=產業鏈各環節的收入↑=消費能力↑=市場規模↑。

把這樣的邏輯搞清楚,我們就能明白,只要不是單純去降低價格,而是透過性價比的方式促進市場競爭,那就會進一步帶來產業升級和市場的繁榮。

它不僅不是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

05

當然,很多人可能對性價比這個詞不太感冒,覺得性價比就是低端的代名詞,損害企業的品牌形象。

其實,只要你不是定位於奢侈品,不是定位超高端的目標物件,那麽,所有企業都應該追求性價比。

當然,可以不把性價比作為公司宣傳的重點,而是把它當做內功來修煉。

所謂性價比的內功,就是讓消費者能夠明顯感受到他們付出的價格,對應了更好的產品服務,能夠感受到企業給他們創造的價值,而且要借助於今天的全域行銷,讓越來越多的人用得上這些產品。

本質上來說,這就是專精特新的一種意義,讓科技創新普惠到每一個使用者,更要讓每一個使用者能夠感知的到,觸達的到,這也是我們經常說「專精特新+全域行銷是絕配」。

過去我們的汽車產業被國際巨頭壟斷太久了,這種壟斷帶來的窒息感,讓很多人現在走進一些合資車企的4S店裏還能感受得到什麽是「平庸的產品,傲慢的定價」。

毛主席在【奮鬥自勉】中寫到: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

只有競爭才能讓企業成長,才能讓企業從平庸中脫穎而出。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文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 免責聲明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台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采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