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問題,為什麽日本造不出來電車,這個問題一直都很有爭議性。
的確,日本市場的純電車型銷量非常少,可以用「0銷量」來形容,並不誇張,即便是特斯拉在日本市場,也並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
而日本消費者選擇更多的產品,依然只有兩類。
一類是非常紮實、傳統的汽油車,另一類是以汽油機為主導的混合動力系統,屬於典型的強混、重混車型。
從混合動力這個角度出發,日本是最早切換到混合動力賽道的市場,初代豐田混動到現在已經有30年的歷史,從質素管理體系、經驗、產品布局、全球影響力以及對抗各種環境因素角度分析,其實豐田、本田這些企業在混合動力系統領域中,都有更高的站位。
但是,核心問題來了,為什麽日本沒有新能源車,或者說沒有電車、大電池包插混車型。
一個是,大電池包方案在日本不適用,一塊大電池包意味著需要占用更多的稀缺礦產資源,其本土提供不了,如果需要更大容量的電池包,就意味著需要向外采購。
且,電池包的壽命遠遠不如內燃機,物理、化學特性決定了在「物盡其用」的市場中,大電池包方案的後期壽命和穩定性,不如內燃機方案。
另一個是,從使用成本角度分析,日本的小車文化已經讓整車油耗非常低,百公裏成本已經降到了40元以內(換算之後),而日本的電價又非常高,相比於國內0.5元左右的電價,日本的電價超過了1.5元(換算)。
以一台電車13kWh的電耗水平來計算,成本已經達到了百公裏20元左右,插混車型因為電耗更高的原因,百公裏成本接近25元。
理性來說,日本市場的電車已經和油車差距不大,畢竟日本的電車都非常貴。
基於以上事實,日本走的是不插電的混動路線,既依賴電池又不充電,既借助電機優勢降低油耗,又不完全使用電機。
以豐田THS為例,其綜合使用油耗只有4L-5L左右。
內燃機+電機+電池包系統,讓一台車的油耗控制在了5L以內,百公裏成本只需要30元左右,這樣既降低了油車的使用成本,還保證了和油車差不多的壽命,最關鍵的是避開了充電的煩惱。
在日本市場,充電設施不完善,且電費較高,所以避開充電是一種正確的發展選擇。
其實相比於「誰都能做」的電車,混合動力系統的難度更大,更考驗技術的協同性和細節設計,電池+電機的技術路線,國內新勢力已經用行動證明,透過采買方式就能完成。
日本之所以不做,不是因為技術不行,而是從管理者的角度來看,發展強混、重混才是當地市場最好的路線,消費者容易接受,也不會占用整個社會的資源。
當然,本文只討論為何日本沒有電車,不討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