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五個字: 管理成本低
雷軍當初是有的選的
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許諾)3月30日,小米春季新品釋出會第二天,雷軍在釋出會上宣布,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行業。雷軍在釋出會上透露,小米是從2021年1月15日開始調研造車的,這將是自己人生最後一次重大創業專案。雷軍表示,在過去75天裏,小米進行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進行了深度交流。也正因為如此,行業內曾多次傳聞小米將進軍造車領域。
源引自:https:// mo.mbd.baidu.com/r/1vz4 DTIwcxO?f=cp&u=7e5b87eeabeeb765&sid_for_share=99125_3
但他並沒有選擇像百度那樣,自己只負責營運,自己只負責管錢。
而是選擇,自己負責車輛開發,自己負責工廠工藝開發,他只要技術人員,即便是遇到了困難,他還有車企和新能源最強後援團,更何況他自己的研發團隊本身就強的可怕。
![](https://img.jasve.com/2025-1/30aeadd17394d1cf569b720a4c30fd56.webp)
但在這個行業幹了十幾年,我太知道技術的份量了,是的, 技術在公司裏面份量是最低的 。
汽車行業有個不成文的等級:
行銷是一等人
管理是二等人
制造是三等人
研發?什麽研發,996的那群嗎?他們只是生產資料,這個時代的紡織工而已。
為什麽小米可以在三年內完成造車,而且開銷還不大, 因為雷軍他太懂了,他把車企裏面各種院,各種中心,各種部門保護下,權利爭奪下建立起來的復雜管理流程,及其崗位權利擁有者,全都留在了車企,一個不要。
他只要技術人員,技術人員裏面的老大,就是唯一的管理者。
當一個企業,審批一個開發經費,要層層遞交材料,而遞交材料的人是相關領域的專家,稽核材料的部門卻是妥妥門外漢。
而這樣的流程,要走半年以上,無論對方懂不懂,部門的,中心的,院級的,企地聯合的,一級級往上報,每一級你都得舉例子搞對標,一層層介紹還要通俗易懂,因為對方是管理者不是技術工作者。
然後立項的,采購的,規劃的,財務的,成本的,場地的,安監的等你初步透過後還要不斷修改和重審,不斷遞交各種材料,直到層層稽核者都滿意為止
記得曾經在國內某TC高層流行過一句話,「你們這些做工程的寫PPT要寫的連農民工都一眼看得懂」
……
我們只想說,你咋不讓【自然】和【柳葉刀】把內容改成漫畫呢?
明明是外行指導內行,權力沒有給到應給的人, 最龐大的中層管理者無法或懶得消化精煉技術資料,再傳遞給高層和投資人 ,非要說的是基層技術表達能力不行,而管理層復雜臃腫且能不對位的代價就是技術實作的成本奇高且難以根結
——而有這個時間,像小米這類結構簡潔的新興車企,該技術模組的第一批樣品都造出來了
為什麽別家車企要花這麽多錢?因為:
一,不知道如何挑選出自己家裏真正牛的技術工作者
二,讓不懂技術的管理者權利淩駕於技術大牛之上
而小米恰恰相反!
小米的成功已經開始讓一些車企反思自己原有的營運模式,重新調整其組織架構,力求輕裝上陣,所謂力求,畢竟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
但這就是「良幣」的價值,投資人的眼睛都是雪亮的,如果天天讓一些「劣幣」管理者透過壓榨底層研發者的勞動價值,來提升「業績」,那麽真正的大牛是不屑你編造的情懷,最終你的產品只會愈發的低端低質素,你也只能繼續拼命壓榨基層,透過價格取勝,直到觸碰到法律的底線。
所以,就五個字:管理成本低,懂的人,中間1000字內容根本不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