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心理咨询师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对父母在女儿成长过程中,竭尽所能为她创造了最好的生活条件。
把女儿送进最好的学校,给女儿请一对一家教辅导;
尊重女儿发展广泛的兴趣爱好,哪怕是养虫子;
每天睡前10分钟亲子沟通,聊天或者讲故事;
注重陪伴,女儿出生后,妈妈就换了份轻松的工作,每天早早下班陪女儿;爸爸每个周末都推掉所有应酬,专心陪伴。
不仅投入物质,更是花时间,花精力为女儿打造了一个理想的生长环境。
然而,被精心培养的女儿虽然成绩很好,却完全无法适应社会,生活得很痛苦。
这到底是哪里出错了呢?
细问之下,咨询师发现: 问题不在于父母哪里做得不够,而恰恰是因为做得太多。
他们对孩子倾注了太多的资源和关注,让孩子再也无法经得住外界的风雨。
这就是心理学家朱迪安·洛克博士指出的养育误区: 过度养育 。
古人云,水满则溢,月满则亏。
养育也一样,过犹不及。
爱得太满,爱也就成了「碍」。
1983年,一个男孩出生在湖南县城的小山村里。
爸爸是伤残军人,常年卧床,妈妈是百货公司销售员,日子过得很艰难。
男孩的出生,就是照进黯淡家庭的那束光,妈妈把毕生的期盼都放在他身上。
几个月时,妈妈就教他识字,读唐诗。
2岁时,男孩就已经掌握1000多个汉字。
在妈妈的培养下,男孩的成绩突飞猛进,多次跳级,最后考上中科院硕博连读。
就在所有人以为他会大有作为时,男孩却因为交流能力差、自理能力不行,被中科院劝退。
之后,男孩一度自暴自弃、整日整夜玩电脑、多次离家出走......
原来,为了让儿子出类拔萃,妈妈一边陪读包办了生活的一切琐碎、困难,一边又要求极高,让他一心只有学习,不许他社交、娱乐、体验生活。
如同一根小树,被栽进了花盆,被修剪了所有枝丫,虽长得笔直,可从此也失去了繁茂的机会,也禁不起任何风吹雨打。
这个男孩就是魏永康。
这种如同修剪盆景,成长过程被过度干预和规划的孩子,就是教育学上说的「盆景儿童」。
盆景儿童,就像盆景一样发育不良:自理能力差,心理弹性差,抗挫能力差,过于依赖父母。
典型的代表就是前段时间引发热议的一些「全职儿女」。
比如豆瓣全职子女小组的 @周淼 ,从小,父母为了不让她受伤害,精心「修剪」了她周围的人和环境。
她没有被人欺负过,也没有吃过苦,受过累,她一度以为,世界都是真善美。
直到离开父母去了外地工作,她才发现: 家之外的世界,没有温室。
曾经,她在父母身边活得有多安逸,如今,就活得有多艰难。
出门在外,没有人会以她为中心照顾她,更没有人会迁就她。
习惯了被照顾,被安排的她,没有能力,也无法与社会很好地相处。
工作中难免遇到的同事矛盾、领导批评、突发问题,对普通人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挫折,对她而言,都是狂风暴雨,是迈不过去的坎。
所以她在接连换了几份工作都不顺心后,退回了家庭这个舒适区,躺平了3年。
可怜父母一把年纪了,仍要替她的成年生活负重前行。
温室里的幼苗,无法长成参天的大树。
盆景里的孩子,无法面对社会的考验。
过度养育最大的危害,就是以爱之名,让孩子失去了成长的能力,只能在父母营造的温室里逐渐「枯萎」。
还记得培养出两个亿万富豪的上海犹太妈妈沙拉吗?
她曾经是一位直升机妈妈,每天在孩子的上空不停盘旋,大包大揽安排一切,为孩子清空前行的一切障碍。
她的要求只有一个:努力学习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