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在中国的问题:
观赏上穷途末路;
政治上图穷匕见。
先说场内的东西。
其实不光是NBA,绝大多数主流运动在中国的收视率要么从来谈不上,要么都在下滑——以知乎为例(虽然知乎谈不上什么讨论足球的热土),五大联赛和欧冠踢到这个份儿上了,正常情况该出赛季末总结了,但是流量是一点都没,最热的居然是梅粉和罗粉的相互攻讦。中超就更不谈了,除了反黑时候有点浪花以及一些关于中国足球的谣言,都不怎么看得到讨论中超联赛的;F1只有今年的上海站热了一下,其余的时候没什么声音;网球也是的,上次上热搜还是官方推的郑钦文进了澳网决赛;棒球没什么人看;美式橄榄球超级碗的时候偶尔有人讨论;高尔夫的档次知乎够不上;拳击同样小众。
我刷个热榜,常年看到一堆跟体育其实没什么关系的话题在体育区:
回到NBA,
大多数人看体育,要么看情怀,要么看个人英雄主义,没几个人会正儿八经地回看录像拆解战术。
前两天我揶揄 @John Doe 说他讨论技战术没流量时候说的:
我写东西的时候,也在尽量规避聊战术板的东西(主要我不懂)。
对于NBA的审美,形成于乔丹时期,在大姚时代达到了顶峰,余晖是科比的退役,尾声是勒布朗的父子篮球。
其间,大家爱看的,除了中国德比外:
要么就是球星的招牌动作,比如乔丹的大巧不工,诺维茨基的金鸡独立,科比的四氧化三铁,麦蒂的干拔,卡特的扣篮,白巧克力的各类花式传球...
还有邓肯的一人一城,纳什的「It's ok Nash. You can go.」,加内特回归之后老球迷的献舞,
还有艾弗森的桀骜不驯。
在那个年代(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网络的不发达),球星们是百花齐放的。
但是现在,
从操作上来看,竞技体育精神里歌颂的「 宁可有光明的失败,决不要不荣誉的成功 」不在,大多数球员开始为数据和利益打球,造成了联盟的指定交易横行甚至以抱团为光荣;
从技战术角度来看,由于数据分析深入体育(还有艺术),所有人球队都开始追求效率。积极的一面在于数据大爆炸,每天都有新纪录,消极的地方在于球星的风格趋同,球队打球的风格趋同,经营理念的趋同,造成了比赛的镜像化;此外,由于NBA的规则过于偏向于进攻方,导致NBA防守体系的崩塌——或许有球评人认为现在的防守更为精细,但就像我上面说的,看体育赛事的大多数普通观众不存在战术素养,并不在于这种所谓的微妙变化,追求的是肌肉碰撞之后的荷尔蒙。
防守尺度夸张到这种地步,你跟我吹防守端的绝妙变化?
普通人只会觉得离谱。
当然,
最要命的是NBA菠菜的合法化以及广告的泛滥。没错,NBA的营收确实到了一年超一百亿美元的新高度,但这是由比赛节奏的稀碎和全面拥抱菠菜换来的。
在中国看球的没有一个是现场观众,在大家都很缺时间的情况下,谁吃饱饭没事干花三个小时去看一场哨子尺度就可以左右比赛的大秀?
嗯,即便看得到啦啦队表演,还被政治正确搞得不好看了。
然后再讲场外的。
我之前有提到过,NBA是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更多的是一部美国文化的殖民史。
先说一个最经典的画面:
在媒体的宣传里,身披国旗的乔丹代表的是爱国主义。实际上,乔丹的部分用意是用星条旗去遮挡美国国家队赞助商锐步的标志。
在上世纪的50年代,种族隔离最为盛行的时候,黑人在很多体育项目里是不被允许参赛的。
作为先驱,1950年10月31日,劳埃德成为了第一个走进NBA赛场的黑人球员,成为了黑人的星星之火;
还有一位很重要,但是近年来被历史和威少淡化的人:
奥斯卡·罗伯特森
1965年,罗伯特森成为美国体育史上第一位黑人工会主席。一上任就把联盟告到了法庭,为球员争取养老金和在合约到期后成为自由球员的权利。虽然胜诉,却成为了NBA球会的眼中钉,退役后在联盟里找不到工作,但他依旧致力于协助非裔美国人改善生活,是真正意义上的「平权领袖」。
到了斯特恩担任NBA总裁时,一方面致力于改善联盟的黄赌毒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要推行全球化,也在刻意打压NBA的政治发声,最终,找到了乔丹这个完美诠释了美国梦的形象。
天赐良机,
1989年,中美正处在蜜月期,中国代表团刚刚在前苏联等华约集团国家拒绝参加的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首金(中国代表团拒绝参加了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时任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带着两盘NBA的录像带来到北京,希望跟中央电视台探讨合作事宜。
数小时的等待后,中央电视台的领导为他的诚意打动,决定播放NBA的录像;。
1992年的时候,1992年的时候,
奥运会首次允许职业运动员参加篮球比赛,
美国队组建了梦之队,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以8战全胜场均领先43.8分的巨大优势拿到了这届奥运会的金牌,并向全世界传播NBA文化:
1996年,
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在第一次遭遇到梦之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美国篮球的强大:
那是中国篮球史上的第一个黄金年代,中国男篮 历史性地连续闯入了世锦赛和奥运会八强,奠定了男篮放眼世界诸强的基础。
1998年,姚明出道,在入选了国家队后,又参加了在印尼安纳波利斯举办的耐克篮球训练营。
2000年悉尼奥运会 前达拉斯小牛队总经理小尼尔森 就同李秋平 聊起过姚明:
若姚明不满20岁就参加选秀,各队给他的评分不会很高,对今后的长远发展不一定有利,最好能再打磨下技术,等时机更成熟。
姚明参加NBA选秀前的那年CBA总决赛,他交出的数据是41.2分、21篮板和4.2盖帽,妥妥的统治级内线。
2002年,2年前就关注到姚明的火箭队主教练 汤姆贾诺维奇用状元签 选中了姚明。
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是: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彻底拥抱全球化;
7年后,中国将在首都北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 。
在这样的历史浪潮下,姚明命运般的成为了中西文化合作交流的巨人角色,是「 NBA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文化里程碑 」。
有一个历史注脚:
2002年10月中国访美,前美国总统兼驻华大使老布什在新落成的布什图书馆 接待他,刚到火箭队不久的姚明作为嘉宾应邀出席。老布什总统拉着姚明合影,对他说:
姚明是美中文化交流领域里中国对美国的「最大出口」 。
到了2007年11月10日,姚明和易建联的首次对决吸引了2.5亿人的目光:
这是NBA在中国的巅峰。
随后的故事是:
姚明因伤淡出联盟并最终退役;
易建联兜兜转转回到了广东队;
无论是周琦和王哲林都无法在NBA站稳脚跟。
萧华上台后,
在场外,NBA再度与政治显性地扯上关系。
如果只是快船老板那种因为种族歧视被逼出手球队或者BLM运动中发发声,
或是像欧神仙那样仅代表个人态度的反犹,虽然恶心,大家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
好死不死,
非有贱人爱干涉中国内政问题,萧华还非要力挺,
对于美国人来说或许是可以理解的,
但对中国人来说,这就涉及到国家利益问题了。
竞技上的褪色和政治上的对抗,
最终造成了NBA在中国关注度断崖式的下跌。
肉眼可见的未来,
中国元素很难在NBA舞台成为焦点,
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几乎写在了脸上。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一出原本有关美式英雄主义的大戏,
终将不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