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体育

在全运会拿一枚乒乓球项目的金牌会比奥运会拿金牌更难吗?

2021-09-18体育

2016年里约奥运会结束后,中国女乒三名参赛选手和主教练孔令辉接受采访。

主持人问,最难的比赛是什么?

丁宁笑着说全运会,刘诗雯也笑着说全运会。李晓霞没说话。

孔令辉比较认真的说:从技术层面来讲是世锦赛,奥运会的心理压力最大。没提全运会的茬。

全运会的难度在于比赛强度大,这个强度有两个方面:

第一,参赛选手普遍水平比较高,因为参赛的除了当时的国家队一线主力、二线主力,还有曾经的主力。这些人加起来一大帮,从小组赛一路达到决赛要碰到不少硬手。而且这些人都是国内球员,可能之前都是队友,乒超比赛里也常见面,彼此之间太熟悉了,就很难打。

第二,全运会的兼项比较多,如果一个省里有一个国家队主力,那肯定是往「死」里用,比如这几天大热门的王曼昱,一个人身兼四项。林高远、樊振东这些人也都是身兼好几项。而这在国际比赛里是完全不可能的,国家队肯定不会这么用队员。今年马龙能退单打也是基于他的江湖地位,以及过去两届已经给北京队贡献过两次单打冠军金牌了,否则北京队能让他退单打?夺不了冠军,贡献个银牌、铜牌也是好的,全运会上的奖牌这都是地方体育局领导的成绩。兼项是很累的,兼项意味着按下葫芦浮起瓢,比完这一项还得比下一项,不能休息。王曼昱一天三赛,这种强度真的很难抗的下来。

这两点导致全运会的比赛强度很大。

但是比赛强度并不是金牌难度的唯一因素。全运会虽然比赛强度大,但熬过去就完事了。奥运会可不一样,是一种极为漫长的艰苦考验。

奥运会的难度有两点,是全运会无法比拟的:

第一,选拔难度及状态保持。要上奥运会的单打,首先得进入到国家队,然后从二队进一队,进入一队还不算完,三年之内必须进入到主力层面,否则就要「沦为替补」,是肯定没办法打奥运会的(这是张继科在一个节目里自己说的)这是资格的问题。再就是名额,奥运会四年一次,每次只能派两个单打名额,要在整个奥运周期里保持状态、保证战绩(看世界杯和世锦赛的成绩),还要打队内选拔赛。这种漫长的考验是「大赛粉」们看不到的。

还是本文开头说的那次采访,当时主持人问刘诗雯,是不是瞄准了东京奥运?刘诗雯都没敢说是,说的是不确定。为什么?她自己也亲口说了,四年时间太漫长了。四年,能上完一个大学。各位想想自己上大学前后的变化,就知道这时间跨度意味着什么了。而且乒乓球的技术是「一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变化很快。「小将」樊振东在今年采访里说自己的技术「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了」,他是97年出生的。职业球员的技术风格一旦成型,要改是很难的。调整技术是很痛苦的,不仅仅意味着更艰苦的训练,还意味着某段时期的成绩波动(或者可以直接说下降),以及成绩波动带来的心理波动。

第二,心理难度。心理上的难度不仅仅指奥运会正赛的几场比赛的心理压力。还是指在漫长的奥运周期里的心理状态调整,这就有点像高考,在高中三年都要以高考这一个目标去奋斗,会不会疲惫?会不会迷茫?出现状态波动的时候会不会想要放弃?再加上中间的伤病和其他队员的强力冲击,会不会放弃?这都是很难的,所以很多顶尖球员的目标感是非常非常强的,他们无一例外是以奥运冠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马琳01年就夺得了全运会单打冠军了,但04年奥运会被爆冷,08年终于奥运登顶,中间这好几年里的考验真不是全运会能比的了的。

很多人都在说外协的选手很多不如中国省队、国家队非主力等等的实力强,真的是这样吗?那为什么每当大赛教练员、运动员们都如临大敌(也确实是面临大敌)。你让那些非主力球员,或者很少打国际比赛的省队球员出去跟外协的球员打,可能还真的打不了。丹麦选手梅兹,很多人都没听过这个名字,个人最好成绩是世锦赛第三名,这是他三大赛唯一得的奖牌,那是05年上海世锦赛,那届比赛里梅兹先后淘汰了王皓和郝帅,王皓咱们就不说了,大赛粉们也都认识,就说说郝帅,按照大赛粉们的标准,郝帅是典型的「国内高手」,曾经的国乒六小龙之一,但六小龙只有王皓和陈玘算是打出来了,郝帅没能进主力,全运会男单拿过第五名。05年世锦赛直接让梅兹放高球「放死」了。

所以啊,内战和外战还真不一样,国家队的主力牛逼之处在于内战也行、外战也行。要说金牌难度,我觉得还是孔令辉说的对,技术层面世锦赛,心理压力奥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