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学家们已经找到证据:精神拥有治疗肉体的力量!一些冥想、神经反馈和安慰剂实验都显示出对抑郁症、帕金森病等疾病的疗效。有些医院已经加快脚步,一种新型医学正在孕育。
精神是否拥有这样一种「力量」或是「能力」,能带给身体无可争议的益处乃至疗效?长久以来,科学界一直在寻找「灵魂和肉体」之间存在此类关联的证据。有些人对此信誓旦旦,甚至慷慨地向那些放弃传统医学前来寻求救治的人施以援手。
这是自欺欺人还是江湖骗术?这会不会使人产生虚妄的期望,甚至让患者偏离已被证实行之有效的疗法,从而导致病情恶化?有些案例中,据说无可置疑的躯体疗效确乎来自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力量,但终究难以令人信服。
现在,情况起了变化!
10多年来,一些可称为另类、非传统、甚至是超科学(parascience)的疗法在实验室里展示了自己的功效。不只如此,它们已经成为经典疗法的一个组成部分(尽管非常有限)!这些疗法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赋予意念一种神奇的力量,即不借助其他任何治疗、单靠大脑活动来治愈身体(包括大脑自身在内)的力量。这种力量已经展示了对多种病症的功效,如 疼痛、帕金森病、某些免疫缺陷,以及抑郁症 。
一些流行疗法
这究竟是些怎样的疗法?它们是如何以令科学界信服的方式有效地激励大脑为躯体健康服务,在笛卡儿哲学传统流行了三个多世纪之后重新拉近肉体与精神之间的距离的?首先是在欧美非常流行的「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它不仅被用于心理治疗,也出现在声誉卓著的神经科学实验室乃至医院里。其原则是:扩大自己的注意力场,直到完全感知当下。
这种源自佛教哲学的行为已有千年历史,它对身体的好处也是久享盛名,但直到1970年代才在西方引起注意。它起初是嬉皮士的专利,只用于个人发展(personal development)领域,后来则由美国麻省州立大学医学院乔·卡巴金(Jon Kabat-Zinn)引入临床心理学。他抽离其中的玄学内涵,首创了正念减压疗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简称MBSR)。
从1980年代末开始,佛教与科学之间的对话催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冥想神经科学。今天,它正经历着一场腾飞。2012年4月,冥想神经科学首届国际研讨会在美国丹佛举行,与会者超过700人: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家、冥想者..他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如冥想的神经机制与认知机制、冥想状态下的大脑成像,以及冥想对躯体健康的影响。美国现在已有200多家医院接纳了正念减压疗法,并将其应用范围扩展到抑郁症、成瘾、注意缺陷障碍等。
法国医生则较为保守。「2004年,当我刚刚把冥想引入巴黎圣安娜医院时,引发了一些困扰和抵触。」【每日冥想】(Méditer, jour après jour)一书的作者、精神科医生克里斯托弗·安德烈(Christophe André)回忆道。但人们开始接受这一方法,如今好几家机构都采用了该疗法。今年年初,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院甚至推出了一个名为「医学、冥想与神经科学」的大学自授文凭。
引起学者和医生兴趣的另一种意念治疗途径是 安慰剂效应 。这种现已广为人知的效应,由暗示以及对于疗效的期待而产生,与所涉制剂的直接化学作用无关。早在二战期间,人们就已发现该效应。在意大利前线,由于吗啡已经用完,美军麻醉医生亨利·比彻(Henry Beecher)便为伤员注射盐水。他发现,这种溶液虽然不含活性成分,却能缓解许多伤患的痛楚。
1955年,成为哈佛大学教授的亨利·比彻发表了一份划时代的研究成果:35%的患者对 安慰剂 (placebo,拉丁语「我将安慰」)反应积极。从此,任何以证明新药「实在」疗效为目的的临床研究都包含了安慰剂对照的内容,因为只有表现出比安慰剂更强的疗效,新药才算真正有效。
尽管如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安慰剂效应仅被视为一种「心理」现象。人们认为它只存在于患者的脑中,实际上并不现实,患者只是感觉有所好转,而他所患病症实则并未减轻。直到1990年代中期,安慰剂本身的功效才成为研究的对象。意大利都灵大学的法布里齐奥·贝内代蒂(Fabrizio Benedetti)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近年的大脑成像研究显示, 安慰剂效应 并不仅仅是精神意念。相关的一流科学论文越来越多,它们表明,安慰剂的功效比人们想象的更强。其生物机制也逐渐明朗:大脑的生物化学平衡的确有所变化。临床治疗中,医生们也不排斥这种效应(美国近来的一项研究就证实了这一点),即便这是违反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后者禁止向病人隐瞒真相!
第三种、也是最后一种做法在1970至1980年代曾一度失势,但10多年来已在美国强势回归,那就是神经反馈术(neurofeedback)。这是一种相当简单的技术,类似于思维肌肉锻炼。它源自芝加哥大学乔·卡米亚(Joe Kamiya)1958年进行的研究。
这位心理学家通过脑电图(EEG)实时监测大脑活动时注意到,人体能够学会按照要求发送一些脑电波。10年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神经科学家巴里·斯特曼(Barry Sterman)发现,一些经过训练能控制大脑活动的猫更能避免癫痫发作。
很快又证明人类的情况也同样如此。形势立刻变得疯狂起来,这种易于操作、前景诱人的技术吸引了许多「新时代(New Age)」文化的弄潮儿和胆大妄为的企业家。人们开展了很多研究,但通常质量低劣。出现了一些打算以此营利的企业,声称能用这些未经检验的方法治疗所有病症(自闭症、抑郁症、偏头痛..)。
神经反馈术从此堕入了伪科学、超心理学的范畴,在科学家眼里臭名昭著..不过近来,它终于迎来了平反。
经过检验的技术
2012年11月,美国一个儿科医生协会认可,在注意力缺陷障碍的治疗中,神经反馈术是一种与精神刺激药物一样有效的疗法。
美国军队用这种技术治疗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士兵。在法国,这种疗法同样也回归一线,尤其体现在国家级脑机接口项目OpenVibe 2中。几年来,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能比脑电图更有效地显示大脑深层结构),该技术在治疗抑郁症和慢性疼痛方面表现出良好的前景。
冥想、安慰剂效应、神经反馈术这三种疗法已经登堂入室,进入医学圈。与其他另类疗法(神经语言编程、磁疗法..)不同的是,它们之所以能够摆脱边缘化,并非由于科学降低了要求,恰恰相反!这首先是因为它们的疗效已获得多次有力验证。目前已有针对一系列严重疾病的治疗实例,有些甚至效果卓著。是的,仅靠意念就可以治病!告别所有其他疗法,这无疑是个巨大的优势。
拥有惊人天分的大脑
这些实验不但衡量了疗法的效果,也让人一窥肉体与精神之间的神秘联系,正是它给予了大脑治疗天赋。大脑成像和生物化学分析技术使精神的力量具象化,使我们看到:冥想可以干扰额叶和顶叶之间的一些脑波,安慰剂能让大脑自身产生止痛剂,神经反馈术改变了脑前额叶皮层对大脑其他区域的作用方式。
这些曾被视为另类的疗法进入科学殿堂,也引发了许多疑问。哪些病症能通过这种方式治疗?会不会产生副作用?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应为这些疗法的费用埋单吗?有一点可以肯定: 只要对其加以引导,大脑就会是个出色的医生。
疗效为证
10多年来,研究成果不断累积。毫无疑问,精神的确能够治疗一些疾病,甚至是重症。
冥想调整疼痛反应回路
2009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神经科学家乔舒亚·格兰特(Joshua Grant)和皮埃尔·雷恩维尔比较了13名有经验的冥想者与13名普通对象的疼痛耐受度。这些冥想者每人的冥想总时间均超过1000小时。实验方法是往他们的小腿肚上按压一块越来越热的板。到53℃时,没有冥想经验的人认为疼痛已经无法忍受,而冥想者则感觉还很温和。2011年,对这些冥想者的大脑进行探究后发现,他们前额叶皮层涉及评估、预判疼痛的区域与负责处理疼痛信息的深层区域——前扣带皮层、丘脑、岛叶之间的连接中断了。
安慰剂能像鸦片类成分一样激活相关大脑区域
200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卡罗琳医学院神经生物学家普里德拉戈·佩特洛维奇(Predrag Petrovic)比较了镇痛剂与安慰剂在脑中的效用。每个志愿者都以为自己获得的是从吗啡中提取的鸦片类成分,但一些人获得的只是无活性物质。随后研究人员向他们施加热痛刺激,同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实验对象是在镇痛剂作用下还是他们以为如此,激活的大脑区域都相同,而这些区域都涉及鸦片类成分对疼痛的缓解。在两种情况下,实验对象均报告称疼痛感有所缓解。
神经反馈术能控制与疼痛相关的脑部区域
2005 年,斯 坦 福 大 学 神经科学家克里斯多夫·德查姆斯(Christopher DeCharms)对16名经历热痛刺激的志愿者和12名长期疼痛患者进行了神经反馈术的训练,帮助他们控制位于大脑深处的一小片与疼痛相关的区域——前扣带皮层喙部。借助功能磁共振实时成像,几次试验后,所有实验对象都能控制该区域的活动并报告疼痛感有所减缓。但这些结果仍需通过更多实验对象来确证。
神经反馈术减少癫痫发作
1999年,德国图宾根大学的鲍里斯·考丘贝(Boris Kotchoubey)和尼尔斯·比尔鲍默(Niels Birbaumer)在27名药石罔效的癫痫患者身上利用脑电图追踪神经元的活跃度。35场为时30分钟的实验中,患者通过屏幕实时看到了这种电活动,并学习使其增强或减弱。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成功控制了自己的大脑活动。癫痫发作次数平均减少了25%,其中8名患者甚至减少了60%。
安慰剂作用于神经元,缓解肌肉僵硬
2004年,意大利都灵大学神经科学家法布里 齐奥·贝内代蒂(Fabrizio Benedetti)在遵循经典治疗方案,将电极植入11名帕金森病患者体内,对活动亢进的丘脑底核实施深层刺激时,进行了一项前所未有的实验:他记录了注入安慰剂之前、同时和之后的神经元活动——实验对象则以为注入的是一种抗帕金森病的药物。结果,6名患者对安慰剂产生积极反应,神经元活动减弱,肌肉僵硬得到缓解。但对安慰剂没有反应的患者并未出现这种情况。
神经反馈术促进运动机能
2011年,威尔士班戈大学的心理学家丽娜·萨勃拉曼尼亚(LeenaSubramanian)和神经科学家戴维·林登(David Linden)训练5名帕金森病患者让大脑中一片由于该疾病而活性不足的区域增强活动。病人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装置中,可通过屏幕上显示的「温度计」观察自己大脑偏前部位一块与动作的计划及实施相关的区域的活动。经过两轮训练,患者得以控制他们的大脑活动,其运动机能也有所改善。另5名患者经历了相同的过程,但未采用反馈术,症状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这些结论仍需确认。
冥想课程后的免疫反应更强
2003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家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比较了冥想者(经过八周的正念冥想训练)和非冥想者在接种流感疫苗后的免疫反应。每个冥想者接受训练前后的脑电活动也被记录下来。接种疫苗几周后,冥想者产生抗体——即免疫反应——的情况更佳,与积极情感相关的大脑左前区域的激活程度也更高。这些区域的活性越高,免疫反应就越强。
即使不用真正的药物,过敏反应也有所减弱
2009年,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的心理学家玛丽昂·戈贝尔(Marion Goebel)让一些过敏患者接连5天在服用抗过敏药之前饮用一种X饮料。9天后,实验对象被分为3组,第一组先喝水,然后服用安慰剂;第二组先喝X饮料,再服用安慰剂;第三组先喝水再服用真正的药品。结果,第二、三组病人血液中参与过敏反应的嗜碱性白血球数量减少。可见,X饮料影响了病人对安慰剂的反应。
冥想提高锐敏度
2007年,威斯康星大学神经科学家海琳·斯拉特(Heleen Slagter)和理查德·戴维森让17位冥想者在3个月集中冥想期的前、后分别完成一次「注意瞬脱(attentional blink)」测试:他们得在一串接连出现的字母中辨认出两个数字,而两个数字的出现只间隔300毫秒。在大部分情况下,由于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数字上,人们觉察不到第二个数字。对第一个数字的关注会伴随产生一种P300脑波,研究人员利用安置在冥想者脑后的电极将其记录下来。冥想似乎能够拓展这一极限:经过训练的实验对象能更经常地发现第二个数字,P300波更弱,这标志着注意力更加广泛,也不容易分散。
撰文 Marie-Catherine Mérat
Fran.ois Lassagne
编译 周佩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