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法自行车赛的起源,只是为了多卖报纸?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创立于1903年的环法自行车赛,当年发起的主要目标之一居然只是为了增加报纸的销量。
当年法国有两家名为【Le Vélo】和【L'Auto】的体育报纸,【L'Auto】也是如今【队报】的前身,不过发行量远不及对手。一次内部危机会议之后,编辑部一行在巴黎的小酒馆闷闷不乐的吃午餐时,最年轻的记者,26岁的吉欧·勒费弗提议, 我们干脆举办一场长距离多日自行车赛,来挽回卖报颓势?因为自行车那时非常流行,举办比赛能吸引大众关注,他们也会很乐意购买报纸去了解比赛的进展。
于是没有过多犹豫,环法这项「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自行车赛事」很快呱呱落地了。
第一届环法马上体验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的阶段,比如原计划持续5周的比赛,结果只有15人报名。编辑部不得不马上把赛程缩短至19天,还为参赛者提供补贴,当然补贴有个门槛,参加的所有赛段平均时速至少得达到20公里/小时。奖金也很斐然,是当时法国普通工人年收入的几乎6倍!这下报名的人数才增加到了60人。那会也鲜有自行车运动员,因而报名参加的人五花八门,有自行车爱好者,有不太会骑行但想挑战一下的,也有只为补贴而来的巴黎街溜子。
首届比赛设置了6个赛段,每段平均长度400公里,因而不少赛段需要骑到后半夜才能完成,依然算得上残酷且艰苦。这种设计一下吸引了公众的眼球,当然也实现了最初「多卖报纸」的目标。【L'Auto】的单日发行量从赛前的25000很快增长到65000,并且随着环法比赛的完善壮大,几年后开始迈入单日几十万的发行。
比如1933年的环法自行车赛期间,【L'Auto】的日发行量据说达到了惊人的854000份!几乎刚送到报亭便被抢购一空。所以环法的创立和成功,思路倒是与另一个法国品牌、如今声名显赫的米其林餐厅颇为相似——也正是当年为了鼓励有车族多开车,米其林轮胎才想到制作餐饮娱乐推荐指南,吸引大家出行——毕竟这样也就能售卖更多的轮胎了嘛。
历史上关于环法的一些趣闻
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正式介绍环法观赛之前,也说下这个百年赛事曾发生过不少趣闻。
比如——
最初几届环法,选手们都迅速积累了自己的车迷拥趸,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克服道路上的所有障碍,需要依赖的仅仅只是一辆简单的自行车。」 而为了帮助自家爱豆赢下比赛,这些车迷甚至会攻击其它车手,人为让竞争者们慢下来。夜间骑行尤其助长了这种作弊行为。
所以后来比赛也改为了只在日间进行,裁判也能看清每位选手所处的位置,并确保他们的安全。
如今的环法通常距离都在3500公里内,比如正在进行的2022环法是3328公里。不过1926年环法创造过一个里程纪录,那年的总里程超过了5000公里,前无古人、后也大概率不会有来者的距离。
加上当时的赛段更少,只有17个(现在通常是21个),这就意味着每天要骑上330公里左右,相当艰苦。126位车手最终只有41人抵达终点,可见比赛的难度。冠军的平均速度是24小时/公里。而近年的冠军均速则会在41小时/公里左右。
事实上, 虽然速度非常快,但骑行头盔的真正普及是千禧年以后的事 。二战以前,选手们通常只佩戴帽子,主要功能也是遮阳挡雨外加吸收汗水。二战之后直到80年代,意识到骑行速度越来越快,有些选手会佩戴名为Danish Helmet的皮质帽,其中也有增加了塑料材质来起到保护效果的。但更常见的,依然是只戴着Cycling Cap(骑行小帽)上阵的车手。
为了保证选手安全,国际自行车联盟曾在90年代初的自行车比赛中强制要求车手们佩戴头盔,结果选手们集体抵制,即便当时已有不少摔车受伤甚至死亡的案例。
直到2003年,强制佩戴头盔的规定才算正式执行(当然具体比赛中也会有不同的操作规范),公路自行车头盔也让比赛中足以致命的事故概率得以降低。
身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自行车比赛,环法也衍生出一套自己独有的比赛文化。
比如只要有可能,选手们通常会约定俗成,让当天生日的寿星、或者路过自己家乡的东道主车手领骑;
比如领骑选手因赛道意外摔跤暂停,其它选手往往也会缓行甚至停车,直到出事的车手复原跟上,也不太会出现在此时趁机出击的行为。这种秩序也常发生在打尖路段时;
比如最后一站的「荣誉骑行赛段」,属于几位「领骑衫选手」的庆祝狂欢,冠军还会边骑车边喝香槟,享受巡游的快感。而对于一些尚未收获赛段冠军的冲刺手而言,荣誉骑行仍然是关键赛段,依然需要全力争取。
环法四衫,各自代表了怎样的含义
黄、绿、波点、白衫,著名的环法四衫。不管穿上哪一件,都象征着极大的荣誉。
黄色领骑衫(英文叫作Yellow jersey,法语称为maillot jaune)是 环法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之一。之所以是黄色,有种说法是当年创办环法的【L'Auto】报纸就是这个颜色 。诞生于1919年的黄色领骑衫象征了直到目前为止该车手的总成绩排在所有车手第一位。
这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衫,中文圈有人戏称它为「黄马褂」。每年七月,车手们鏖战骑行多个赛段,黄色领骑衫也经常几次易主,最终在巴黎穿着黄色领骑衫的才是最后的赢家。
历史上,比利时传奇车王艾迪·默克斯曾经创造了96个赛段穿着黄色领骑衫的纪录。一共有四位车手在他们的职业生涯中五次赢得环法总冠军:雅克·安奎蒂尔(1957年,1961年~1964年)
埃迪·默克斯(1969年~1972年,1974 年)
伯纳德·伊诺特(1978年、1979年、1981年、1982年和1985年)
米格尔·英杜兰(1991年~1995年)
除了黄衫,还有象征「冲刺王」的绿色领骑衫、象征「爬坡王」的波尔卡红白波点领骑衫、象征「新人王」(26岁以下总成绩最高选手)的白衫。
——而领骑车手(总成绩处于所有参赛者的第一位)、冲刺王(获得冲刺积分最多的车手)、爬坡王(获得最多的爬坡点积分的车手)、最佳新人这四个奖项,也几乎是所有公路自行车赛的标配奖项设置。
推荐阅读:【象征最快骑手的荣誉衫,颜色可是很有讲究】
圆梦香街,赢得环法的经典战术
关于百年环法和骑行有太多可以说的点,就以Q&A的方式,说说很多人初看环法最常看到的镜头、及它背后的战术——
这一般出现在突围集团与主集团的拉锯战中。率先冲出大部队的那位车手又会被称为兔子,一骑绝尘甩开大部队,而后陆续有车手跟随他,组成突围集团,在主集团前面骑行。
兔子一方面除了能起到吸引「火力」(同时也是很好的展示车队的机会),一方面便是起到消耗对手的作用,也对其它车队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环法有个专业的控场率一说,即在比赛中的重要节点,哪只车队能挺身而出领骑,即争取自己车队的领先,又能拉开/降低与对手的差距,最好还能带乱其它车队的节奏。所以有经验的车队,往往会非常在意控场,去让自己的车手主导比赛的节奏,掌握主动性。突围的车手则会频频找寻时机去打破这种平衡。体能之外,也是20多支车队心理上的鏖战。
成功的车队,往往也是在山地赛段战术执行特别出色的车队。山地赛段车队的战术非常丰富,说一个很有画面感的,「山地火车」。出色的山地火车战术,有些既能控场到最后,也有些可以通过无与伦比的领骑技术拉爆所有跟随者。
一般来说,山地火车战术需要车队有个爬坡能力非常出色的副将,也有良好的计时赛能力。比赛中车队始终在主集团的前方按自己熟悉的节奏排队骑行,而主将则跟在这个火车队列的最后,最大限度的节省自己的体能并随时伺机而动。
当有其它车队的车手想要超过这列火车,火车前爬坡能力出色的副将会马上做出回应,去不断回应其它车手的进攻,去消磨对方的体能,而整个车队也会经常性的去轮换这样一个火车的顺序,直至最后的主将亲自发起冲刺。此时往往其他车队已各自为战或直接掉队。
山地火车成功的关键之一,就是通过这样高强度的列队骑行、像一列火车一样去把对手的体能压迫到临界点,让对手过早去消耗,想超需要极大的体能复出,想跟又未必有最后的冲刺体能保留。
山地火车玩的好的车队,队员个人的能力、训练时同功率下的骑行配合都是最出色的。
一个非常形象的战术。通常车队在比赛开始阶段就先让几位副将在前面领骑,而主将则埋伏在大部队中跟骑。待进入较为艰苦的赛段,如爬坡赛段时,先前领先的副将与主集团间的差距逐渐被抹平,此时副将再单独为己队主将单独领骑,起到服务主将、降低消耗,并牵制其它竞争车手。
所以领先的副将就相当于加油机。当然这些加油机有些也会只在主将发起进攻的前几分钟才出发,而加油机们的突围目的也都是为主将「加油」。
这些骑行相关的内容,相信对熟悉环法也会有帮助:
知乎专栏:Garmin佳明独家
知乎机构号:Garmin佳明
官网:Garmin佳明|官方网站
常见问题解决:Garmin | 中国 | 客户服务支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