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纠纷找正军,邻里和谐敬如宾。调解公道正派,报酬分文不取……」
在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
而顺口溜中的正军,就是木寨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调委会副主任邹正军。
邹正军梳理群众矛盾纠纷材料
从事调解工作近二十年来,邹正军始终秉持为民服务理念,累计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23起,努力做到小事不扩大,大事不激化,用心用情用力架起党和群众的「连心桥」,筑牢了社区矛盾纠纷「防火墙」。2023年10月,邹正军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问及调解成功的秘诀,邹正军坦言主要是依靠以情动人、以柔制刚、以冷制热、以例感人的「十六字调解方针」。
这「十六字调解方针」,是邹正军在化解一个又一个矛盾,平息一场又一场纠纷中总结得出的。
「说话,本身就是一门艺术。」邹正军说,「以情动人就是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进行调解。」
木寨社区人民调解宣传标语
「发生矛盾的双方,都是在气头上,我会结合当事人的情绪,用柔和的方式来和他们沟通,这就是以柔制刚。」邹正军表示,在双方当事人「剑拔弩张」「火药味十足」的情况下,此时的调解工作只能以冷治热,等矛盾双方都冷静后,再来做调解。
徐家同胞兄弟因修建入户路,导致了地界争议。邹正军以例感人,向当事人宣讲「六尺巷」典故以及身边例子,深深打动了兄弟二人,当天他们就互相谅解,和好如初。
「帮助群众调解矛盾纠纷,减少不必要的诉累,对家乡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邹正军说。
随着调解工作的开展,邹正军越发觉得自己的法律知识不足。
于是,他就自学【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土地承包法】【信访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并把一些与村民日常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誊抄在笔记本上,遇到自己不能理解的,做好记录,利用在当地法庭调解的机会,向工作人员请教。
「一把年纪了,还像隔壁邻居家的学生一样学。」邹正军的妻子对他「秉灯夜读」的行为表示不解。
大方县核桃乡木寨社区/吴学毅 摄
「我是做调解工作的,没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储备,调解的时候就没有底气,再好的劝说也抵不上一条有针对性的法律条文。」邹正军给妻子耐心地解释。
就这样,为了更好地化解一桩桩复杂的矛盾纠纷,邹正军坚持每天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学习法律法规。
「假如有一天干不动调解工作了,社区的矛盾纠纷由谁来主持调解呢?」
这是54岁的邹正军很长一段时间的烦恼。
好在,2023年大方县就无职党员分类管理、设岗定责工作制定了方案,其中专门对于设置民事纠纷调解岗进行了说明。
依托创建「五类先锋」激励无职党员担当作为这一载体,邹正军积极吸引学历高、懂法律的年轻党员参与调解工作。目前,木寨社区民事纠纷调解岗共有6名调解员。
邹正军深知要想矛盾纠纷少发生、不发生,关键是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未萌状态。因此,他经常通过群众大会、法治文化墙、乡村「大喇叭」等形式进行广泛的法治宣传与教育。
如今,在邹正军以及社区「两委」的共同努力下,木寨社区已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化解在基层」的治理格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马红梅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