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袁亭聚一行做客【春城热线】时透露, 经过多年治理,滇池保护治理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2016年滇池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V类改善为全湖V类,2018年至今连续6年水质保持IV类。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滇池保护治理各项治理措施,力争2024年滇池全湖继续保持Ⅳ类水质目标。同时,通过采取有力措施,今年1-9月,滇池蓝藻水华发生面积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全湖未发生中度及以上水华。
蓝藻防控:
今年滇池全湖未发生中度及以上水华
滇池蓝藻水华防控情况如何?对此,相关负责人表示,滇池属于富营养化宽浅型高原湖泊,从补水来看,滇池生态补给水匮乏;2024年1-9月牛栏江补给滇池水量为1.73亿方,四季度计划补水量0.31亿方,预计全年总补水量仅2.04亿方。从降水来看,近年来降雨持续减少,2023年昆明主城累计降水量为972.8毫米(1-7月昆明主城降雨量仅236.5mm,为有降雨监测记录以来同期雨量最少年份),相较于2021年、2022年分别下降了5.2%、5.8%。从气温来看,滇池平均气温逐年升高, 2023年昆明主城平均气温为17.2℃,相较于2021和2022年分别上升了0.1℃、0.9℃,为1951年以来气温最高的年份;累积蒸发量为1185.2毫米,相对于2022年上升了11%。2024年1-9月,昆明主城平均气温18.2℃,与2023年相同,较同期多年历史均值的17℃偏高1.2℃;1-9月滇池平均水温19.5℃,较2023年同期的19.1℃升高0.4℃。
同时,海口闸下泄水量持续减少,为近10年来最少。而2020至2023年海口闸下泄量分别为3.50亿方、3.73亿方、3.32亿方、1.55亿方,2023年下泄流量为近十年来的最低值。受换水周期、气温水温、湖体营养盐、PH值等综合因素影响,较利于蓝藻生长,因此蓝藻水华仍然会周年性发生,季节性暴发,夏秋季节为蓝藻水华高发期。
从近年的监测数据来看,2018年,滇池出现重度水华1天(从发生面积上看,当水体表层发生水华面积占比≥10%,小于30%时,为轻度水华;水体表层发生水华面积占比≥30%,小于60%时,为中度水华;水体表层发生水华面积占比≥60%时,为重度水华。)、中度水华5天;2019年,滇池出现重度水华2天、中度水华4天;2020年,滇池出现中度水华5天;2021年,滇池出现中度水华2天;2022年无轻度及以上水华;2023年,滇池出现中度水华1天;2024年以来,未出现中度水华。
今年前三季度,生态环境部通过卫星遥感在滇池共监测到28次水华,累计水华发生总面积253.52平方公里,其中面积达10%及以上的轻度水华有4次(均发生在1月份,最大水华面积发生在1月10日(14%)),其余时间为无明显水华。从面积上看,总体呈现大幅减少的趋势。依据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滇池监测到的蓝藻水华累计面积为249.55平方公里,二季度蓝藻水华累计面积2.44平方公里,三季度累计面积仅为1.53平方公里,监测到的水华累计面积大幅下降。从次数上看,也呈现大幅减少的趋势。依据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显示,一季度滇池监测到的蓝藻水华次数为19次,二季度5次,三季度4次,监测到的水华次数大幅下降。从程度来看,前三季度均未发生中度、重度水华。一季度有轻度水华4次,其余15次为无明显水华;二季度发生的5次水华均为无明显水华,三季度的4次水华也为无明显水华,水华面积占比远低于10%。总体而言,今年的蓝藻水华防控形势与去年同期相比,总体呈好转趋势。
今年,全市日均投入防控处置人员900多人。投入大型船舶式打捞平台4座,应急藻站1座,打捞处理车7辆,各类作业船舶共485艘,及时打捞处置蓝藻水华,今年1-9月累计打捞处理富藻水约6174万立方米,生产优质尾水原位回补滇池约6174万立方米,生产处置藻泥约13861吨,累计削减滇池内源污染负荷约TN60.2吨、TP5.1吨、COD1750吨。制定滇池蓝藻应急围捕作业工作方案,投入围捕船舶404艘,每艘船配备作业人员2名,加强围捕作业力量,当湖面出现大面积藻情时,迅速指挥调度,及时开展围捕作业,最大限度控制藻华面积。积极做好滇池保护治理和蓝藻水华防控相关知识科普、宣传教育;持续对涉滇池蓝藻水华网络舆情开展监测,2024年以来暂未发现涉蓝藻负面舆情。
此外,今年以来,还新建草海新河湾、外海福保湾、外海罗家营三座大型蓝藻打捞处理平台,配备一批移动式藻水处理平台,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增加滇池蓝藻打捞处理能力约60万立方米/天,草海新河湾、外海福保湾已于5月30日已正式运行。罗家营蓝藻打捞处理项目已于8月30日已投入运行。目前已处理藻水1728.25万立方米。
同时,滇池沿湖五区在原有防控处置措施的基础上,新增加配备一批近岸蓝藻收集处理设施设备,今年以来滇池总共新增藻水处理能力75万立方米/天,加上原有的龙门藻站、虾坝河藻站,目前滇池富藻水打捞设计处理规模已达到82.4万立方米/天。正在积极推进大泊口老旧藻水处理设施提升改造,年内计划再新增藻水处理能力9万立方米/天。
通过采取有力措施,滇池蓝藻防控取得积极成效。今年1-9月,滇池蓝藻水华发生面积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全湖未发生中度及以上水华,最大水华面积占比为14%(去年同期最大水华面积占比为31%),今年除1月份外,其余月份均为无明显水华(水华面积均低于10%)。同时,经藻站、除藻平台处理后的尾水,水质指标化学需氧量可达Ⅰ类、总磷可达Ⅲ类、总氮略高于Ⅲ类,可以作为优质水资源补给滇池,从而增加滇池生态补水量,增强水动力,进一步改善滇池水质。
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
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预计2026年投入运行
目前滇池流域污水收集和处理现状如何?对此,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市滇池流域共有市政公共排水管网7933.2公里(污水管3538.99公里,雨水管4327.68公里,合流管66.53公里),由市、区两级分级管理运维。截至目前,滇池流域主城10个区和昆明排水公司共计完成1903.943公里公共排水管渠清淤,有效提高公共排水设施正常运行效率,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同时,在全面推进雨污分流工作的基础上,对混入污水管网的地下水、山箐水等清水源进行剥离整治。现已完成60个地下水入渗污水管网点位修复,剥离山箐水、地下空间清洁水2.18万方/日并调度入河入湖,每年增加入湖清水量800余万方。
昆明市滇池流域共建成城镇污水处理(水质净化)厂29座,设计日处理规模达到252万立方米,滇池流域运行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根据来水量保持全天24小时不间断运转,2024年1—9月累计处理污水5.4亿立方米,日均处理198.43万立方米,出水水质均执行并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
在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国家一级A标的前提下,有16座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了再次提标改造工作,提标总规模142.5万立方米/日,提标后出水总磷≤0.05mg/L(相当于地表Ⅲ类对湖库水总磷的要求)。因此,昆明市滇池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实际出水水质远优于国家一级A标准。今年1—9月,滇池流域城镇污水处理厂出水化学需氧量平均浓度为14mg/L(优于Ⅰ类水标准),总磷平均浓度为0.13mg/L(优于河道Ⅲ类水)。污水处理厂达标的优质尾水大部分进入河道、湿地用于生态补水,最终回补滇池,少部分经城市再生水系统回用于城市杂用水。
下一步,在提高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方面,将不断拓展污水调度空间。正在推进的环湖截污东岸、南岸干渠连通工程,拟对环湖截污东岸片区捞鱼河水质净化厂,南岸(晋城段)片区淤泥河、白鱼河水质净化厂污水处理厂与主城污水处理系统进行联通,并对现有三座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提标,新增污水处理规模15万立方米/天,出水标准除总氮外,其余指标均达到昆明市地表A限制标准,总投资约16亿元。项目的实施可以解决昆明主城东片区、南片区及东南片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水处理厂长期超负荷运行的问题,也是解决昆明市东南岸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的重要措施。项目预计2025年3月完成管道铺设,可将主城超负荷的15.3万方/日污水转输至环湖污水处理厂处理,超负荷运行的8座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可降低到100%以下。
此外,昆明市第十五水质净化厂主要目的是提高巫家坝片区污水处理能力,缓解区域内已有水质净化厂运行压力。项目占地约310.5亩,新建一座旱季污水处理量为40万立方米/天,雨季最大设计流量60万立方米/天的全地下式水质净化厂,预计2026年投入运行,处理能力可达40万方/天,可将各污水处理厂旱季运行负荷率控制在85%以内。
滇池自2020年8月20日开始实施「十年禁渔」以来,已劝阻钓鱼112125起,收缴偷捕工具(含筏子、轮胎等)1712个、船用偷捕小机器193个,禁用网具(含虾笼、地笼)54270张/个,查获电捕鱼器具35台。配合公安机关办理滇池流域非法捕捞刑事案件351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38人,收缴渔获物5599.16公斤、捕捞工具636套。滇池非法捕捞行政处罚案件从2020年665人次下降至2021年的123人次(同比下降81.5%),2022年48人次(同比下降61.0%),2023年42人次(同比下降12.5%),到2024年9月仅有21人次。截至目前,滇池流域重点水域、禁渔期间聚集性垂钓、湖体内违法偷捕现象明显减少。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张小燕
编辑:姜蕾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