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哭就抱,会被惯坏的!」
这些担心的声音在这个社会上此起彼伏。
你是否也曾有过疑虑:如果孩子一哭就立马抱起来安抚或者立马满足ta的需求,长此以往, 「哭」会不会变成孩子的一种「威胁的手段」,孩子会不会慢慢变得任性起来?
婴儿究竟会不会被惯坏呢?
婴儿特指0-1岁时期孩童。对于婴儿来说,初来乍到,世界是陌生的,每天身体都有些新变化需要去适应。它眼里看到的是模糊的环境,耳朵听到的声音也没有办法理解和懂得,它甚至没有办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所以 只能通过「哭」的情绪反应来进行需求表达。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 埃里克森 认为, 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他提出的 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把人的一生划分为八个阶段:
1.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2.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 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 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 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 成年早期(18-25岁):经历对孤独的冲突
7. 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 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可以发现,第一个婴儿期(0~1.5岁)阶段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阶段,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培养人对周围世界以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培养基本的信任感,这是人格健康的基础。
所以,当一个婴儿出生后 得到父母的细心呵护、温柔拥抱与及时回应 时,就会感到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 从而发展起对他人信任的人格,以后也更能够独立探索,适应社会。
说白了就是, 只有婴儿时期建立好孩子的安全感,才能发展好孩子的独立性。 切忌因为担心孩子会被惯坏、无法独立,而在婴儿时期「故意」不回应孩子的需求。
但很多家长还是担心,「一哭就抱或者一哭就满足,感觉就是纵容孩子。」
需要区分的是, 「积极回应」不等于「立刻满足」或者「毫无原则」
「积极回应」是当孩子有需求时,父母总能第一时间用语言或者动作回应, 让孩子知道「我已经听到你的需求」。
比如,婴儿时期只能通过哭来表达的他们,饿了、困了、不舒服了,哭声都不一样,父母最关键的就是读懂他们的哭声。然后通过语言回应「宝贝是不是饿啦?不舒服啦?让妈妈来看看~」 ,或者通过动作安抚「拍拍他,抱抱他」,而不是纠结究竟是哭了就抱还是不哭才抱。
所以,担心婴儿会被「惯坏」而去「锻炼」孩子, 对孩子来说是伤害不是爱。
想要建立孩子独立性,首先要做的是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 当孩子还没有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无法确定父母是否永远都在时,孩子永远无法放心地探索这个全新的世界。
独立的前提是安全感的建立。
安全感 是孩子对他人和对自己的信任。
前提 是从重要他人(父母或带养人)身上获得安全感(「在我的世界里,我知道有需求,就会有人回应,我知道有人保护我」)。
然后 是我可以掌控自己(包括自己的身体,思想),我可以照顾自己。
最后 才是我知道这个世界是安全的,我可以自信并放心地去探索。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充满爱的教育带来幸运,缺乏爱的教育只能导致不幸。富有爱心的父母,善于审视孩子的需求,做出理性、客观的判断。
所以, 最惯不坏孩子的,反而是你的关爱和拥抱。
最后想起一句话:
「回应就是光,没有回应,家也是绝境。」
作者:金宝贝深圳市喜荟城中心指导师柳慧琳 Libby本文选自金宝贝育儿天团智库,经金宝贝育儿天团导师刘郴郴(Sara)审核发布
@知乎亲子
更多科学育儿文章,敬请关注【金宝贝育儿天团】知乎号 @金宝贝育儿天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