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上课」可以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那么旅行当然也可以,且都是润物细无声的这么一个过程。
这里说的上课,指的是前面受武汉的某位心理老师启发,人家不叫咨询,叫上课,叫给孩子做辅导。这样不仅规避了很多专业限制,还减轻了孩子和家长对心理咨询的负担,可谓一举两得。
那么旅行是怎么给孩子提供积极的心理影响呢?
第一,旅行给孩子可以提供突破性的心理体验。所谓突破性的心理体验就是指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一个新的环境之中重新适应体验的感受。为什么很多夏令营都要让孩子们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举行活动也是同样的道理。离开了爹妈,离开了讨厌的学校,离开了处处小心的家庭环境,孩子反而变得更有活力,更懂礼貌,做事的能力也更强了。到一个新的地方看看不同的风土人情,自然的就会开阔眼界。这些都是所谓突破性的心理体验。
第二,旅行可以培养孩子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在某一个点卡住的孩子,都是把某件事看成了最重要的事,比如学习,社交,爱情,但是只有一种方法尝试解决问题。一旦受挫,就认为这个问题是不能被解决的,要么放弃,要么内心反复冲突。这个时候就需要孩子抛开原来问题的情况下,在实际生活中的小事去体验这样解决不了,那样可以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订票,我们可以坐飞机,高铁,汽车,怎么组合性价比更高?比如退票,怎么样可以减少损失,规避计划调整的风险?定酒店要怎么定,价格,位置,环境,用哪些软件在什么时段综合比较?在实际出行的过程中,遇到手机信号不好,或者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该怎么解决问题……这些都会在无形之中培养孩子多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改善社交,降低社交的恐惧和焦虑。有不少孩子都社恐,我觉得不是社交本身让他们恐惧,而是人们对社交的期待和看法让他们恐惧。比如,人必须得社交,社交必须得大方得体,不擅长社交就是不正常的等等。当一个孩子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自然的放松自己。跟自然环境交流的时候,能够放松自己,欣赏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我觉得这个就是很好的社交体验。社交不光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包括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样的,一个孩子在自然环境下舒适放松,跟他在酒店里舒舒服服地躺着打游戏是不矛盾的,都是他可以接受的社交方式。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改善社交,降低社交的恐惧和焦虑,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才是主要的,而不是具体做什么事。
带孩子出去旅行并不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是对孩子教育必须要做的事情。特别是在现在的城市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十几年就待在一个水泥笼子里生活,对动植物没有概念,对交通,地域,文化等等的复杂性也没有概念。就像我以前的一个大学同学,她认为所有人都应该会说陕西话才对。这对其他地方来的同学就很不可思议。
如果您在之前已经知道了旅行对孩子的重要性,我还想再特别强调一点是,旅行对孩子的改变最好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功利性,目的性很强的那种。比如咱们的巴士旅行,主要就在于旅行本身,而不是想着要教育治疗哪个孩子。而且特别强调每个人自己先玩的开心,包括我本人。只有在自己玩得开心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别人也自然放松。你白天可以睡觉,晚上可以通宵,神奇的是,一有事情大家都能自觉遵守,完成安排。还能主动帮助他人,不知不觉很快地建立信任。这个过程是由旅行途中的环境和人自然带动产生的,并不是先有个目标然后努力产生的。
对抑郁休学的孩子们来说,我不知道类似徒步,骑行之类的锻炼孩子意志的营地活动是否适合。起码在过去四次的巴士旅行过程中,自由地,自然地产生信任,让孩子们自主地体验旅行,没有什么太强的目的性,随遇而安的过程是比较舒服的。从效果上看,旅行结束之后大家莫名其妙地很快就会上学,或者人会变得自信,状态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改善。这是经过一再验证,我可以肯定的一点。
本来想在昨晚以直播的形式给大家做一个分享,包括如何从渡过的亲子营中提炼出看似简单的巴士旅行。可惜刚播一会儿,门外走过一群哈哈大笑的大姐。我不方便录着音就停了。接下来我会把过【青少年抑郁症的观察和思考】专辑中的500多篇文章总结成50个左右的音频作品,上传到喜马拉雅的收费专辑里面。
我想在这次旅行途中完成三期课程内容的目标现在看来是实现不了了,只能等回到西安,或者在广州深圳这边找到一个稳定的工作,安定下来之后再去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