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刚上小学的侄子说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不合理的,他父母说服不了他,该如何教育?

2022-11-04亲子

你侄子眼睛挺尖的,他没看错。

就是因为孔融这么做后,他父母之后的做法最终导致了孔融的死!

看任何事情都要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去解读。

我们来简单还原一下故事场景:

一家人吃梨,父亲让孔融来分,这个四岁的小朋友将最大的梨给了哥哥,最甜的给了弟弟,自己拿最小的。孔融上让哥哥,下让弟弟的举动让父亲很是诧异,了解缘由后,孝顺谦让的他也得到了父亲的称赞。

理论上,到这里事情就结束了。

但是,实际上,故事孩子继续:

这样的事情也传了很远,孔融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赞扬。

这是为什么呢?

答案就是孔融的父亲,有意让孔融的事情传很远!

我们再回到东汉年代,那时候生产力还没有那么高,整个家族的团结更有利于在社会上生存或获取更多的利益。而鼓励」大的让小的「这种分配规则,意味着「」大的做点牺牲,但是小的要听大的」,这是一种交换,大的获得了权利,小的获得了好处和保护,这样才更利于整个家族的团结。那个时候还是家族社会,家族稳定了,国家也就更容易稳定。而孔融分梨,不仅做出了「」大的让小的」,还同时做出了「」小的让大的」,后一种情况下,形成了相互谦让,更有利于家族的团结。

再说东汉的另外一个背景,就是那时候没有科举,想做官要靠「举孝廉」。就是要让别人都知道你很「孝顺」。

孔融的父亲也深知其中道理,孔融的故事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传很远」了。

那怎么就最终导致孔融的死了呢?

咱们继续分析。

可见,孔融从此不仅获得了父母的赞扬,同时也获得了其他人很多的赞扬,开始名声在外。

果然,「孔融让梨」事件传很远,后来孔融就做了官。

那么,一个孩子从小就收获了太多的夸赞是否是一件好事情?

答案是否定的。

咱们再看第二个孔融的故事。

十岁时,孔融跟随父亲到洛阳做客,司隶校尉李膺颇有盛名,去他家的都是有学之士、有名誉或者是亲戚。孔融到门口后,对看门的人讲,我是李膺的亲戚。李膺思前想后自己什么时候有这样的亲戚,还是不记得。

于是便让孔融进门,问他与自己家是何种亲戚关系?

孔融答道:「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意思是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

身边的宾客都对他的话感到惊奇,不禁有些刮目相看,觉得这个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

唯有太中大夫陈韪说了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但孔融却回了句:「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意思是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言外之意是:看你陈韪现在也不怎么的,那你小时候肯定很聪明喽?)

10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言语说实话是很出人意料的。

这个时候的孔融已经对别人有不满自己的言语产生了强烈的反应,否则不会轻易讥讽对方。

孔融因为让梨被人世人记住,也同样让他多了一样在乎的东西——世人的赞誉。

汉代开始是以「举孝廉」推荐做官,孔融名声在外,自然而然当了官。

当一个人习惯了别人的赞美,习惯了被别人捧着后,他会开始以自我为中心。

孔融就是如此。

因为他的名声,曹操很重视孔融,但一直生活在赞誉中的孔融已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他从心眼里看不起曹操。所以,总是挑曹操的刺儿,渐渐曹操开始对他心生不满,一而再,再而三,曹操动了杀心。

因孔融谈论「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将孔融全家杀害。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和儿子的关系,是情欲上头的产物,母亲和儿子就像水杯和水一样,只要水倒出去了,水和杯子就没有关系了。

再深一点意思是养恩大于生恩。

当时汉代社会是极为重视「孝道」的,孔融小时候就极为聪明,有贤名,懂谦让,讲孝道,现在竟然如此狂妄的言论,引起了世人的不满。

因孝顺谦让被世人所熟知,也因为不孝被曹操杀害。

孔融让梨,是一个好的行为,却是一个错误的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