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剑圣喵大师(日本筑波大学心理学博士、资深心理咨询师)
本文由作者参加九派新闻「九派圆桌」直播【回家的孩子,如何回家】讨论时的发言整理而成,发布前经作者审阅。
外界不要用道德绑架,逼孩子一定要和亲生家庭血浓于水
亲密关系的缺失,无论是主动寻找亲人的,还是被动被解救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养育、陪伴的时间缺失掉了。
这些家孩子回归家庭的首要障碍是,他们回到家庭之后,亲生父母也好,孩子自己也好还有外界,都会有一种期望:很快融入家庭,把失去的时间全部弥补掉,家庭之间也会采用一些急切的亲密行为来缩短心理距离,尽早地达到相亲相爱、血浓于水的结果。
我认为,这些做法可能会适得其反,会摧毁亲密关系的建立,因为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不可跳过。如果太急躁,会让孩子感到不尊重,会让人感到剥夺了别人的自由选择权。
分年龄段来看,有的孩子找着时是成年人,有的是未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来说,自我意识还没有形成,处于依附阶段,需要情感连接来获得安全感。这个时候找到了亲生父母,情感连接就可以建立,可以很快地融入新的关系。
但这个阶段是不确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8-12岁是建立情感连接的最佳时期。如果未成年人的心理已经定型,他对自己的关系和对他人的认知有了一套模式,再让他适应新环境,就比较难了。
至于成年人,他有固定的价值观和人际交往模式,很难离开自己固定的生活去适应另外的生活,融入进程的快慢,就要看亲生父母家庭和他的生活方式是否匹配,亲生父母的家庭能够对他的人生提供什么帮助,二者的共同作用,决定他对新家庭的融入程度到底是和谐的,还是困难的。
当然有一种情况,有一些经济条件依然很好的家庭,但还是无法把关系处好。处得好的家庭,有一个什么样的共性呢?父母尊重孩子的意愿。
无论有钱的还是没钱的,他们懂得第一时间先考虑我们该为孩子做些什么,但又不侵占自由权,不为他设定什么目标,反倒想的是怎么弥补自己的过去缺失的感情。基于这个孩子目前的自由和意愿去考虑。
处得不好的家庭有一个共性,侵犯别人自由。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很多亲密关系中,男女朋友关系一旦确立了,情侣间的关系反而变糟了,因为恋人中的一方就要开始去控制另一方。我都是你男朋友了,你为什么不可以辞职和我在一起呢?你都是我女朋友了,为什么今天晚上居然可以不回我消息?
这与寻亲孩子归来的家庭是一样的,既然我们血浓于水,我就自动拥有了对孩子的干涉权,可以管教孩子,剥夺孩子为他设定人生的权利,我就开始侵犯别人的自由。
如果一方倾向控制,但另一方有宽容的能力,能够理解对方,不把对方往坏的方面想,不激化矛盾,主动选择把苦承受了,那这样的亲密关系哪怕有一方表现不好,还是能维系下去。
在我看来,寻亲得子的家庭是一种非典型的亲密关系。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看待这层关系?可不可以克制住心中某种「一旦这个东西不在身边出现,它就一定会失败」的预设?我承认「这样的关系」可能会失败,但「非典型亲密关系」失败的可能性不比「典型亲密关系」要高,目前心理学研究证实,跨种族收养的亲密关系,和普通家庭的满意度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所以,作为外界的我们,不要用道德绑架,逼孩子一定要和亲生家庭血浓于水。说实话,这不符合他们的客观现实。
将亲密关系曝光在流量之下,人的自由意志会被扭曲
我们知道,找到亲生父母的孩子,难免会夹在他们和养父母之间,左右为难。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关系模式冲突。一方面孩子觉得自己要是和养父母之间脱离,过去相处的这些时间,过去拥有的这些感情、这些行为模式是不是就丢失了?丢掉了养育之恩。
但另一方面,如果一直在养父母身边,忽略了亲生父母,那又丢失了另外一种传统观念——血浓于水,当这两个伦理观冲突,就会形成道德两难困境。任何人要做到平衡都会非常消耗脑力,会导致一种拉锯战。
当然到最后,孩子会选择某一方为主,某一方为辅,导致一种稳定的局面,这样不完全是没有意义的。
在心理学中,不能认为亲密关系中出现矛盾,就一定是有问题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去解决问题。如果我们不总是把对方出现问题的一方认为是对方的错,立马就发动攻击,而是大家站在一起怎么思考,怎么把问题解决,那这样的相处方式就是合适的。
我们看到有不少寻亲回归家庭的孩子在做直播带货。这种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是想通过流量求得经济上的补偿,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确实是愿意帮助别人的,大家略尽微薄之力。这是社会善良的运作机制。
需要注意的是,流量背后有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大家会支援你,那么部分网友不可避免就会对这个故事有某种剧本的假设。
他们就会认为,既然都已经找到亲人了,那你是不是应该幸福地过一生?或者,你就应该全然地接受父母。这个不仅存在于寻亲家庭,网络上那些被嗑 CP 的明星也有这个问题。
大家会说,这个情况下你为什么不发火?其实当事人未必想发火,在流量面前,人的自由意志会不经意间被扭曲,会变成某种看客剧本下操纵的人物。这对亲密关系是不利的。
亲密关系暴露在公众视野下,就会产生一个聚光灯效应。如果和亲生父母产生了矛盾,一旦是我错了,我把事情发到网上,有很多人也觉得我错了,然后我向亲生父母道歉,就会产生一个错觉,在亲生父母看来,这到底是我主动想去道歉,还是我被流量逼着去道歉的?你把生活中点点滴滴都暴露,别人很难确定你到底是发自真心的,还是你迫于某种压力过来的。
另外,当你和家人产生矛盾,可能在当事人看来这不是一个问题,但在看客们看来这就是一个矛盾,既然对方支持了你,那你是不是也要回应别人的期待呢?这个时候就陷入了道德两难。如果遵从自我,那就是对支持者的背叛,如果遵从了支持者去攻击别人,这又丧失了自我,形成心理阴影。
重回亲生父母家庭,要从现在开始慢慢累积共同回忆
世人总觉得维护亲密关系,可能要比寻找亲密关系简单,我想未必是这样,维护亲密关系可能比寻找亲密关系还要难。很多人会觉得,现在这段关系有点痛苦,没关系,放弃,再找一段就行了。从郁豹豹的这段经历来看,无论是寻找到亲密关系,还是维护亲密关系,都需要倾注巨大心血,这本身就不能说是某段关系不合适,就可以简单地放弃。我们需要不断地修改自我,不断努力。
建立一段亲密关系,双方要有一个共同回忆的过程,这段回忆不是说一起去经历了什么高兴的事情,而是首先一起经历了某件事情以后,在记忆当中这个人会在我身边,不会离开。重回亲生父母家庭,就要从现在开始慢慢累积共同回忆,这在潜意识当中对解决矛盾是很有帮助的。
至少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亲生父母让孩子觉得,他们一直在克制住自己的控制倾向,他们为了我一直在反省自己,说明心中真的是有我,那么这段关系会处得更好。让人感受到爱还真的不是甜言蜜语,而是让别人觉得,他为了我牺牲掉自己的某种东西,也要成全我。心理工作者不妨对亲生父母做心理干预,不要一上来就把别人强行留在身边,而是用一些方法展现自己的爱,从客观规律上来说,亲密关系有更大几率达成。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