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孩子的想象力非常重要,但 家长在分享自己的想象 时,可能要适当考虑孩子的认知水平,因为 那不是孩子的想象 。
(补充,经知友提醒,题主的宝宝是2个月大,而不是2岁大,是我看错了。那么我保留原答案,单纯从题目来展开, 以和2岁幼儿沟通的角度来写 ,望周知)
我家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大约是在啾啾2岁出头时吧,有一天我们在我爸妈家玩,那儿的阳台很大,我们平时经常会在阳台上活动,那天晚上吃完晚餐同样在阳台上活动。
啾啾忽然问:「妈妈,为什么看不到月亮了?」平日夜晚他是有在阳台的上空见过月亮的。
我反问他:「你认为为什么呢?」
他想了一下,回答:「可能因为月亮乘飞机飞走啦!」
我觉得很有意思,鼓励他继续说。
他又说:「还可能因为它被小动物们吃掉啦!」
我正想为啾啾的想象力拍手叫好,我爸在一旁早已坐不住了。
他说:「这么好的教育孩子的机会,妈妈都不会好好教。啾啾,来,外公告诉你,因为月亮被乌云遮住了,所以你才看不到它……」
啾啾马上反驳:「月亮就是乘飞机飞走了!」
我赶忙婉言劝住我爸,让他别再刻意纠正孩子。
那么啾啾的说法是错的吗?不是的。
幼儿的想象,幼儿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基于他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他是通过已知条件,来推测未知事物。也就是说,他通常是运用他看到过的、听到过的、学习吸收过的内容,来理解、来构建、来组织他对新的事物、未解现象的解释。
也因此他们的想象非常大胆,天马行空,无拘无束。
而我爸的解释是错的吗?也不是。
他的解释也许更科学,他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他不太懂幼儿身心的发展规律, 孩子受限于其自身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并不一定能理解或接受这种「科学的解释」。
但我家这个事例,和题主的问题里的事例,又不太一样。
因为 题主向孩子提及的想象内容,是题主的想象,而不是孩子自己的想象。
是的,题主的描述很美,一年四季的风,都是有颜色的:春天万物复苏,风就是浪漫柔美的粉;夏天花繁叶茂,风可能是生机勃勃的绿;秋天硕果累累,风可能是喜气洋洋的金;冬天白雪皑皑,风可能是纷纷扬扬的白……我想,想象力丰富的人,感性的人,都会喜欢,甚至会因此产生更多的想象和联想。
但2岁出头的孩子,并不一定能理解和想象到妈妈所描述的画面。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2岁左右孩子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主要表现为思维在动作中进行,他们通过自己的动作所接触到的事物进行思维 ,例如看到某物、听到某物、摸到某物、感知到某物,他们会因此思考,但不会在动作之外进行思考,不会计划自己的动作,预见动作的结果。
所以我们常看到这个年纪的小朋友,可能会动作先于语言的表达,比如叫人让开直接先上手推人而不是礼貌开口;可能注意力比较容易转移,比如拿个有趣的东西给他他就忘了之前抓在手上的玩具等。
接着是3-6岁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思维, 主要表现为孩子需要先感知和存储事物的形象体系 ,就是我们常说的通过看、听、触、闻、尝这些感官,来获得事物的认知, 然后再结合他们的主观感受和情感进行识别和运用。
所以如上面我提到的,啾啾有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解释,他暂时不能接受超出他认知范围的其它解释。
而 题主如果平日没有给予宝宝「风」这个形象的具象感知的话,我不认为宝宝可以感受到妈妈的想象画面,同样的,奶奶所说的「风没有颜色」的说法,对于宝宝来说可能也太过于抽象。
多带孩子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探究万事万物,比凭空告诉他万事万物来得好,那样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和经验。
那么只要待孩子再长大一点,可能自己就会主动跟妈妈说,风是粉色的,或风是绿色的,而那时候的想象,才是他自己通过认知和经验所创造出的想象,那才是最珍贵、我们需要奋力去保护的东西。
不必纠结于眼前保护妈妈的想象重要,还是保护奶奶的科学解释重要。
那么,家长就完全不能分享自己的想象吗?也不是的,而是向幼儿分享自己的想象时,最好能联系实物或具体的形象、画面来描述。
就像很多绘本内容,其实也是充满想象力的。
可能会有人有疑问:绘本里的故事,同样也是大人/他人的想象呀。
是的,但是,绘本是有画面的,孩子可以通过视觉观感,来认知故事的内容。
画面里的风可能被画成粉色,画面里的月亮被一只又一只叠高成梯的动物们吃到了,那么孩子很容易就接受并记忆,下次只要接触到这类相关主题时,孩子自己就能产生联想和想象了。
题主同样可以在春天粉色花瓣随风飘扬时,带着宝宝看一看,伸手触一触,或带着宝宝放放风筝,让宝宝实实在在感受一下「风」,那样,可能会比我们在给宝宝扇风时突然提到风的颜色,要让宝宝好接受得多。
当然,我觉得有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有些明显带着主观感受的想法,其实是不太需要非让孩子接受的。——因为那些的确都只是我们大人的答案。
孩子有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们引导他们来表达,且多多包容他们和我们之间的不同,就挺好的。
至于「风是什么颜色的」,就由孩子自己来回答吧。
谢邀 @知乎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