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以后,每个宝宝都应该有个娃娃!
小D有个认知老师,每周来三次和小D玩,也给了我不少辅导关于如何选玩具、如何教育宝宝和如何通过游戏发展宝宝的认知和其他能力。
1岁前的「玩」主要侧重于探索
:不同材质、形状刺激感观发育;抓握、敲打发展精细运动和认知能力。1岁是个风水岭,1岁之后对于玩的要求就大大提高了,不能只停留在探索的过程了。
小D刚过矫正1岁,她的认知老师就让我给她买一个洋娃娃和一套水杯、奶瓶、勺子这样的仿真玩具。国外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洋娃娃,我以前是挺不屑的,但听完小D老师的话后才发现,这里面学问可大了。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娃娃怎么玩。另外,个人觉得洋娃娃不需要海淘,文末我分享了如何选购娃娃的攻略。
▍
模仿游戏
孩子是通过学习他人来自我成长的。孩子的最初学习对象就是父母,每天照顾他们的人。当宝宝有意愿进行模仿,那她今后的学习能力会相对更高。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保护好宝宝的模仿意愿。
每天好多次的喝奶、吃辅食,这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这套玩具其实就是让宝宝开始学习这些技能。
我们开始教小D给娃娃喝水,给娃娃喂奶,用勺子喂娃娃等等。我每次都是在小D喝完奶或者吃完辅食后,对小D说,小D吃饱了。娃娃也饿了,你可以喂娃娃吗?
一开始,我会示范给她看,慢慢地小D自己就有这个意愿拿着奶瓶去喂了。每次小D喂完,我就会拿着娃娃对小D说,真好吃,谢谢你。这些基本礼貌也可以通过小D的娃娃潜移默化地教她。
▍
情感教育
1岁以后的孩子慢慢开始有「脾气」了,引进这个娃娃其实也是开始教育宝宝如何表达情感,控制自己的情绪。
我们每天会拥抱小D,对她说我爱你。现在有了娃娃后,我们也会教小D,让她也抱抱娃娃,摸摸娃娃,对娃娃好。
小D的老师说,
不要小看这么简单的一个举动,这是在让宝宝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学会如何照顾他人,对他人友善。
等宝宝再大一点,这个娃娃还可以对孩子有治愈功能。小D的老师和我分享,在幼儿心理学里,通常娃娃是宝宝自己的映射。
有的孩子白天受到委屈了,她就会一模一样地对待娃娃。最普遍的一个游戏,比如给娃娃打针。很多宝宝打针疼了哭了,他们内心潜意识会觉得自己很没用。
于是,回家后他们就会给其他人(娃娃或者家人)打针,看到他人也会叫疼哭了,他就会「找回信心」觉得原来大家都一样。
有的宝宝如果父母对她大喊大叫,她也会一模一样对待她的娃娃。小娃娃尽管还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但他们会用行为来说很多。
这从间接也在提醒我们父母,一岁以后更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言行,时刻记住,孩子是我们自己的镜子。
▍
想象力培养
保护好想象力是最关键的基础。
娃娃和餐具是开放性的( open-ended),它们没有任何预设,所有的游戏活动都是需要宝宝赋予的,这个其实是很好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我自己的一个心得体会是,1岁以后,小D脑子里开始有自己的计划了。
和宝宝玩的时候,我们父母要「懒」一点,要跟随孩子的节奏,而不是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她。
前段时间在国内,我和小D坐着和娃娃玩,小D突然爬走了。小D的外公就在喊,过来啊,不要走,还没和妈妈玩好了啊。
我就及时制止了我爸爸,说,我们都不知道小D想干嘛,为什么不等一下看看呢。后来我发现小D爬过去拿了一个小纸盒回来,然后又坐起来,一手拿起勺子一手拿着盒子,开始尝试喂娃娃。
原来我买的这套玩具里没有碗和盘子,而小D吃饭时是有碗的。所以她就去拿了个容器回来。于是,我顺势教她,如何用勺子在碗里(纸盒)舀一勺,再喂给宝宝。
▍
选购贴士
我在给小D选购娃娃时请教过老师选购要求,一并分享给大家。
2、材质软的比较好:1岁左右的宝宝还是会时不时啃一下娃娃,或者一不小心举起娃娃戳到自己。所以娃娃的选择上尽量选择比较软的。小D的这个身体都是棉花填充的,手脚也是软塑料的;
3、男宝宝也可以有娃娃:我出于好奇问了老师,男宝宝怎么办?老师说,她还是会建议给男宝宝买一个娃娃,因为如何表达感情,照顾他人这个是共通的,不分男女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的确会有一些男娃的爸爸不同意买洋娃娃给自己儿子,那可以买个五官很清晰的玩偶,也可以起到一样的效果。
4、尺寸适中:选择洋娃娃尺寸不建议太大,不然容易对小宝宝形成威胁感。
我小时候就很喜欢玩」过家家「,现在听了小D老师的解释,才明白原来这个简单的游戏有这么多好处。各位妈妈们,赶紧给宝宝准备一个娃娃吧。
作者介绍:
大J小D,妈咪知道特邀专栏作者。曾经知名外企经理,因女儿小D28周早产,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以及小D的奋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