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亲子

为什么现在的绿化很少用松树?

2024-10-22亲子

「松树」是个很泛的概念,虽然经典的「松果」主要来源于松科,比如火炬松这样标准塔形球果,木质鳞片一片片炸开,从顶面看上去像一朵花,具有对称美感。

火炬松
火炬松顶视图

但柏科也有不少植物的球果会炸成「花」,比如杉木。

姑且认为「松树」泛指针叶树(裸子植物),当然,针叶树不止有针叶,也有条形、线形、鳞形叶,这些叶表面积小,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和热量散失,因此更适应寒冷、干旱气候。

黎巴嫩雪松经典针形叶
杉木的条形叶,也是针叶树

对北方城市而言,松柏是难得的耐寒且常绿的树种,只能硬着头皮上,要不冬天全秃了,所以北方针叶树比例并不低;但是在南方,园林植物的选择就多多了,针叶树的应用频度大幅下降,这主要还是文化习俗、不耐移栽和花粉污染的问题。

1.文化习俗

中国传统的丧葬、祭祀文化,偏爱松柏,肃穆常青,顽强长寿,常以塔形、圆柱形列植于主干道两侧,气势威严。

长沙烈士陵园

比如烈士陵园,中轴线两侧暗绿色的龙柏,格外衬托氛围。

又如北京天坛,古时皇帝祭天的地方,古柏群排排站。

天坛的古柏

虽然「松」相对于「柏」氛围感稍逊,但大多数「松树」幼年期稍耐阴,成年后喜强光,在种植初期,往往也是这种塔形,会让人产生联想,十多年前要是往小区里种针叶树,开发商和业主准跳脚,近些年,彩叶类型的进口针叶树越来越受花园主的喜爱。

2.不耐移栽

松柏类植物多数是深根系植物,在园林应用中,深根系植物须根少,切断主根后移栽成活率低,因此种来种去都是有限的几种,绿化应用受限。

3.花粉污染

针叶树≈裸子植物,「裸」呢就是指没有花被片包裹,靠风媒传粉为主,花粉巨细!巨密!巨多!

熟悉我的老粉应该都看过我和朋友拍的「花粉爆」动图的。

日本柳杉饱和式攻击(2023.2于上海)
北京圆柏花粉暴实况(叶兴蓉2024.3.23)

当然,种的少,不代表完全没有。

北方园林绿化中可以捡松果的针叶树还挺多,比如油松、白皮松、华山松、青杄、白杄、雪松等。

苗圃里的白皮松

南方就机会少多了。常见的造型黑松、日本五针松,属名贵植物,在园林中一般只点在重要位置,人为强修剪,比较难捡到「松果」;雪松其实种不少,但这货极不耐台风,沿海城市基本每次台风要刮倒一批,慢慢的存量也就少了。

学问多了容易秃头,阳光少了容易脱脚(湿地松)

听上去南方不是啥都没得捡了?也不是,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球果就挺好看,但它们喜强光,成年后容易脱脚,冠幅还稀稀拉拉,不能单看,偶尔在大型城市公园、郊野绿地抱团取暖,以上海为例,世纪公园、闵行体育公园我都拍到过,给开花小乔木如梅花当背景林用,和前面提到的叶子扎手的杉木一样,更大规模的种植还是用于荒山造林。

江南油杉3月枝头被风干的球果

一些未开发的乡土树种如江南油杉,我国特有树种,球果正,个头大,量管饱,大苗我也移栽过一些,成活率还不错,其实很有潜力,但是外边没苗源啊,自然也就很少见了。

综上,文化习俗、不耐移栽和花粉污染是南方城市绿地「松树」用得少的主要原因,此外,苗圃种类有限也是限制其城市应用的因素之一。城市居民的敏感人群比例越来越高,私以为城市绿地中针叶树的发展不会有太大的改善,且捡且珍惜。


除特别标注外,所有图片均为 @南宫晴 自摄,请勿转载,喜欢请戳戳赞~

@知乎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