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能做的就是闭上嘴巴,打开耳朵进行倾听,敞开怀抱真诚接纳拥抱。
从只言片语来判断一个人也太不靠谱了,文字只能看出一时一地的感觉和心情,并不能判断孩子的整体情况。
单纯从文字来分析
从文字我看到的是一个敏感的青春期孩子,内心可能缺乏安全感但是心理是有期望或者向往,所以「我有一张茧,只能装下我蜷缩的心 ,厚实安全又舒适,可是心慢慢的被暖流浸润着,舒展着一根根运输暖流的肢体」。
「它还想继续舒展它麻木已久的肢体,可又害怕吧不留神把茧壳碰碎,它才没有做好出去的准备」,这句话其实说明的恰恰是想要出去的意思。至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不开心、是纠结的心态,但是又想要出去。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本身就是矛盾又容易受情绪影响的,有时会因为一件小事欣喜若狂,有时会因为一点点小小的挫败灰心丧气。
我青春期的时候也写过一些比较消极的文字,比如:想躲在暗夜里永远不出来,希望天永远不要亮,因为亮光会灼伤我的心;这个世界这么复杂、人心这么可怕,我们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总是一个人悄悄躲起来哭泣,不想去学校不想面对任何人,因为周围这些大人总是看不到小孩的委屈和伤心,只是觉得我矫情等等。
当时是因为一些小事情影响了情绪,其实是有点类似「为赋新词强说愁」,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今天很难过明天就很开心,并不能和抑郁关联,
但是如果这些类似的文字持续很长时间,或者孩子的情绪、习惯等等都有改变,由开朗变得沉默等等,或者由沉默变得冷漠。
总之,一切和之前不一样的情况都需要引起注意;如果是慢慢变化,连变化都没有感受到,突然发现孩子和之前不一样了,那更需要重视。
综合各方面情况来分析
要判断孩子心理是否真的需要疏导,是要综合日常孩子的情况来判断。
青春期的孩子敏感、抑郁、自闭、叛逆等等一切都有可能,所以父母不能大意,要随时观察孩子的状态和情绪,做好陪伴疏导。
切勿只关注学习,对孩子批评打击。
和孩子交流的时候注意倾听,不要去评价批判。
如果孩子的亲情认同感和爱的归属感不够,平时得到的鼓励很少,感受不到重视和自我价值,就容易倾向于通过网络、文字等等渠道宣泄,如果仅仅只是宣泄,那没事,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系和爱护就好。
但是如果真的有抑郁、自闭等倾向,建议还是找专业人士介入疏导。
我一直觉得,除了极少数个别孩子,大多数病在孩子心上,根在父母身上。
青春期这个关键期,当孩子出现行为、心理问题时,家长的关心引导至关重要,引导的好,孩子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引导的不好,只会让孩子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孩子总会长大,总会越走越远,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由的成长。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能做的就是闭上嘴巴,打开耳朵进行倾听,敞开怀抱真诚接纳拥抱。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家大宝今年已经高一了,从初中开始听过很多青春期孩子出状况,有些厌学不去学校、有些打架斗殴、有些抽烟酗酒、有些恋爱学习下降,还有些孩子想请假父母不愿意从楼上跳下来的。
其实自己也是焦虑又担心,又怕过渡关注他也紧张。
做父母的,真的什么都怕,我属于那种能共情的人,但也正因为这样也容易情绪化。
有时候孩子能感受得到我的焦虑,会直接安慰我:「妈妈,不要担心,我不会叛逆,不会做我承担不来后果的事情(感谢一直以来都教他,做事情想想你能不能承担这件事情的后果,如果不能就三思而行;但是如果做了,也不要害怕,妈妈会和你一起承担)。」
很庆幸孩子小时候的用心陪伴,更庆幸早早的给孩子明白父母的底线和原则,长大的过程中也有磕磕绊绊、吵吵闹闹但孩子还是一如既往的爱着妈妈,包容妈妈情绪化的坏情绪。
总之,孩子成长只有一次、生命也只有一次,一个疏忽可能造成无法承受的后果。
做温柔而坚定的父母。
孩子小时候,做好陪伴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呵护,明确底线和原则,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积极的心态,让他内心阳光丰盈,健康快乐成长。
长大后,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自由,学着慢慢放手,做好孩子背后温暖的港湾,让他自信的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