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一开始,有孩子的家庭纷纷开始规划带娃出游,朋友圈里更是掀起了一股云旅游的热潮。有人打卡了哈尔滨、迪士尼,也有人选择了三亚、新疆或西藏。
午休时,同事小星感叹道:「谁说现在经济不景气?我听说热门旅游景点的酒店一晚住宿竟然高达5000元,这真有必要带孩子去凑这个热闹吗?」
"一看你就没生过孩子。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想让孩子开阔眼界、将来有出息,就得多带他们出去见见世面,别总待在家里。"
另一位同事接话道:「经常外出活动的孩子,不论是在视野开阔、大脑发育还是性格培养上,都比宅在家的孩子更胜一筹。」
听到同事这么说,文文爸心里不禁一震,难道真是这样吗?
为了弄清楚那些经常「出去浪」和喜欢「宅在家」的孩子,长大后究竟会有什么不同,文文爸特意上网查找了一番。不得不说,经过两三个小时的搜索,我确实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内容。
首先,常常外出游玩的孩子,往往有着更开阔的视野
古人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句话的含义是,书本上的知识毕竟有限而表面,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精髓与道理。
换言之,书本上的学习是静态的,无法完全展现事物的全貌,唯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深入而完整的理解。
网上有一对广受关注的父母,他们在儿子出生后,并没有急于购置房产或车辆,也没有选择做传统的「鸡娃」父母,而是决定花费100万元,带着儿子一起环游世界。
一家三口花费大约一年的时间,途经12个国家,曾目睹北极熊的风姿,也曾在南极与企鹅邂逅。他们的足迹遍布南美洲的众多国家。
后来,这对小夫妻在网络上爆红后,面对网友们的质疑,解释道:他们的儿子正处于关键的认知启蒙期,他们不希望孩子仅仅通过书本和电视来了解世界。
她表示,带儿子出去旅行,可以让他亲眼见到并感受世间万物,将书本中的知识转化为实践,例如亲手触摸花鸟虫鱼,体验真实的世界。
文文爸并不是希望大家都去模仿这对夫妻的做法,而是建议家长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开阔视野,增加见识。毕竟,一个人的视野广度往往决定了他未来的成就和赚钱的能力。
文文爸亲眼见到一个大学生,在上大学前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县城。走进办公大厦时,他显得十分拘谨,给人一种小心翼翼、畏缩不安的感觉。其实,那座大厦并没有任何限制,完全可以正常通行,只是他对此并不知情。
在文文爸的眼中,那些常常出去见世面的孩子,通常都有较高的眼界,不会局限于眼前的事物,往往胸怀远大志向!
此外,频繁外出游玩还能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
英国的一位心理学博士表示,家长经常带孩子外出旅行,无论是欣赏名胜风景还是探索大自然,都有助于激活大脑发育的关键区域。
我们需要了解,大脑的发育始于神经细胞的增长,而在6岁之前,正是大脑神经元细胞快速发育的关键阶段。
脑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3岁时神经元细胞会经历爆发性的增长,6岁时达到最高峰,随后逐渐减少。而在众多促使神经元细胞增加的因素中,自然环境的感官刺激是其中的主要来源。
经常外出探索的孩子,大脑所接收到的外界刺激远远多于常常待在家的孩子。「外出探索」的孩子,眼睛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耳朵听见花鸟虫鱼的欢愉声,身体感受到万物的存在……只有自然界的声音、光线、色彩、气味、形态和物体,才能满足孩子知觉发展的需求,进而促进大脑的发育。
女儿在早教班上时,老师总是强调要给予孩子丰富的感官刺激,如语言、声音和画面等。书本上再生动的小金鱼,也不如孩子亲眼看到、亲手触摸来得印象深刻。毕竟,与其仅仅知道,不如亲身体验更为重要。
相比之下,那些整天「宅在家」的孩子,接触的几乎只有家人,时间大多花在看电视或玩手机上,所获取的信息既单一又固定,神经突触自然难以得到应有的刺激。
从这个角度来看,常常「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大脑发育是存在差异的!
最后,那些经常外出探索的孩子,往往在沟通、自理和解决问题方面表现得更加出色
文文爸仔细留意了身边那些常常「出去浪」的孩子,发现他们的适应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要比那些「宅在家」的孩子更为出色。
我记得有一次带女儿去迪士尼游玩,那次旅行对她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出发前,我和女儿一起做了几件准备工作:
和孩子一起制定旅行攻略,女儿全程参与了准备工作。我们一起规划了路线,选择了住宿类型,并讨论了要参观的景点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孩子的行李可以让她自己整理,比如选择带哪些衣服和洗漱用品,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她的自理能力。
在旅行中,学会总结是非常重要的。文文爸已经和女儿商量好,每天旅行结束回到酒店后,我们会各自记录下当天的感受。
总而言之,经常外出和常常待在家的孩子,长大后会有明显的差距。文文的父亲建议家长们多带孩子出去看看这个世界,与各种不同的人交流,这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