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李世民陷害宰相刘文静——唐太宗和大哥的真实故事13

2022-08-11新闻

前言:欢迎挑错,但不要空谈和跑题,请具体说明,此文哪一句话错误。

第一节 两个宰相的纷争

我们上一回说到,唐朝在灭刘武周的战役期间,内部爆发了刘文静谋反案。这桩谋反案,与仁义之君有什么关系呢?

后人一直对刘文静的死很迷惑,议论纷纷。

刘文静是建唐时的大功臣。隋朝末年时,他担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县令,和李渊是同事,是太原起兵的重要成员。后来在出使突厥、入关中、建立唐朝的过程中,他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唐朝的法律,就是他主导修订的。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相当于宰相,还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权。意思就是,除非是谋反,他犯罪可以免死两次。地位和李世民、裴寂相当,裴寂是两个宰相的另一个。

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八月,刘文静抱怨,自己的功劳比裴寂大,但地位低于裴寂,所以妒忌裴寂。两人产生矛盾。刘文静在家中与弟弟喝酒,拔刀砍柱,说要杀了裴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弟弟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刘文静的一个小妾,失宠了,怀恨刘文静,就去告发刘文静。

一个宰相想杀另一个宰相,是死罪。按照刘文静的特权,他可以免死。但问题在于,小妾不是告他想杀裴寂,是告他要谋反,谋反就不能免死了。按照【旧唐书·刘文静传】所说,唐高祖命裴寂,与另一大臣萧瑀,审讯刘文静。

审讯结果,萧瑀认为不是谋反。但是裴寂进谗言,所以唐高祖杀了刘文静。

裴寂又言曰:「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高祖竟听其言,遂杀文静、文起,仍籍没其家。

裴寂说:「刘文静有很高的才能,又性格粗鲁、喜好冒险,心怀愤怒,说了谋反的话。现在外有劲敌,如果赦免他,必有后患。」

但这是史书伪造的。

第二节 裴寂根本就不在京城

【资治通鉴·唐纪三】对此案有具体的时间记录。此案是在八月初爆发,八月初六日杀刘文静。「辛未,文静及文起坐死,籍没其家。」

但在此案爆发前,裴寂就已经前往河东(今山西省),抗拒刘武周。

在四月,刘武周包围了太原,李渊派李仲文去营救。六月,李仲文大败。年少的李元吉有危险。所以,李渊担忧,赶紧派第二批援军,就是裴寂。「上以刘武周入寇为忧,右仆射裴寂请自行。癸亥(六月二十六日),以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讨武周,听以便宜从事。」晋州是山西的临汾市。

李渊不可能让他拖拉两个月,等到八月审理案件后才出发,是马上出发,最迟在七月上旬。裴寂不是被迫去打仗,是主动请缨,所以肯定是积极迅速出发。

此后,裴寂到达河东的介休,与刘武周的部将宋金刚对峙,并在度索原被打败,逃到晋州,上表谢罪。唐高祖给裴寂回信,安慰他,还是让他继续镇守河东。这正是,刘文静案爆发的时候。此后河东局势不断恶化。八月十六日,李元吉逃出太原,刘武周占领太原。后来裴寂一直战局不利,直到十二月,李渊才把裴寂召回长安。「上征裴寂入朝,责其败军,下吏,既而释之,宠待弥厚。」【资治通鉴·唐纪三】。

所以,根本不存在:唐高祖派裴寂审理刘文静案、裴寂进谗言害死刘文静。而且,审案有一个避嫌原则,裴寂是案件的相关人,唐高祖怎么派他去审案呢?

史书显然是在隐瞒真相。这个真相是丑恶的,是陷害忠良,只可能是李世民干的,把黑锅推到裴寂的身上。参加第3回的第二定律。如果是别人干的恶,李世民不会隐瞒。

李世民具体是怎么陷害的呢?

在刚建立唐朝的时候,李渊对待大臣,是很亲切大度、念旧情的。【资治通鉴·唐纪一】:

上每视事,自称名,引贵臣同榻而坐。刘文静谏曰:「昔王导有言:‘若太阳俯同万物,使群生何以仰照!’今贵贱失位,非常久之道。」上曰:「昔汉光武与严子陵共寝,子陵加足于帝腹。今诸公皆名德旧齿,平生亲友,宿昔之欢,何可忘也。公勿以为嫌!」

李渊和大臣谈事,坐在同一张榻上,自称名字,不自称「朕」。刘文静劝告他:要贵贱有区别。李渊说:你们都是我的平生亲友,过去曾共度欢乐,我怎么能忘记呢?你不要计较啦!

但偏偏就是刘文静,后来被李渊杀了。他仅仅是酒后发了几句牢骚话,而且不是针对李渊,是针对裴寂。李纲和萧瑀都说他不是谋反。连李世民都为刘求情。按李渊的为人,应该是释放刘文静,给个降职处分即可。

但奇怪的是,李渊咬定,刘就是谋反,执意杀刘。他凭什么咬定呢?

第三节 阴险恶毒的第一次展示

我查看各方史书,忽然明白了,就是因为李世民的求情,所以李渊要杀刘文静。

【旧唐书·刘文静传】:「太宗以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

【资治通鉴·唐纪二】,秦王世民为之固请曰:「昔在晋阳,文静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克京城,任遇悬隔,令文静觖望则有之,非敢谋反。」

李世民为刘文静,固执地向李渊求情,强调刘文静立了大功:太原起兵是刘文静定下的策略。对刘文静的策略,史书有具体说明,就是李渊胸无大志,是刘文静和李世民策划,拖着李渊起兵的。

我本来是没有注意。现在一看,感觉不对呀。李世民这不是害死刘文静吗?

我查看【大唐创业起居注】,发现刘文静没有「先定非常之策」。李渊在太原起兵,是他自己定的策,只是在抓捕王威、高君雅(两人是太原的副留守)的时候,命令刘文静参与执行。这之前,从来没有出现刘文静的名字。李渊掌控了太原大局后,刘文静才和裴寂一起,第一次向李渊献策:提议李渊自立为帝。而且这个策还没有被李渊接受。刘文静和李世民最先策划太原起兵,如果是真的有,此书绝对会大肆渲染,不会隐瞒,参见第4回的战役1)。可见,这是李世民伪造的,吹嘘自己。

如果你要为刘文静求情,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说:「老刘有从龙之功,此前任劳任怨地干活,这一次酒后失言,攻击同僚,请父皇开恩,从轻处罚。」

可是,李世民的说法,刘文静的功劳是「先定非常之策」。那性质就变了。从龙起兵变为了「驾龙起兵」。

李渊感觉:「好你个刘文静,啊!我本来不想计较你的酒后失言。可是没想到,你居然对世人宣扬谣言,是你雄才大略,我庸碌无能,是你驾驭我李渊创立大唐。给人感觉,这个江山应该是属于你的,却被我霸占了,所以你怀恨在心,发牢骚。你这不是想谋反是什么?你是等待时机发动。那我还能纵容你吗?」

第四节 刘文静和李世民结仇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害死刘文静?

如果我们看清楚了,刘文静的怨气来自哪里,就能理解,李世民为什么要害刘文静?刘文静的怨气,根本就不是来自裴寂,也不是来自李渊,是来自李世民。

刘文静的怨气,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之前,李渊给裴寂和刘文静的官职、奖赏是大致相当的。裴寂的官职是右仆射,爵位是魏国公;刘文静是纳言,爵位是鲁国公。右仆射和纳言都是宰相,无可再高。另外,两人都获得了「恕二死」的奖赏,和李世民相同。其他功臣,只得到「恕一死」的奖赏。

在政治军事各方面,他都很好地发挥才能。例如:在入关中的途中,他在李建成的带领下,打败隋朝大将屈突通。所以,他的情绪应该是非常好的。

可是,高墌之战后,情况变了。在李世民的指挥下,他被秦军打得大败,唐朝危险。李世民声称自己当时生病了,把战败的责任,推卸给刘文静和殷开山,导致刘、殷二人被削职除名。后来刘文静恢复爵位,但没有恢复职位,被拜为民部尚书,明显低于宰相。如果你是刘文静,你会不会恨李世民?

不仅如此,第二年初,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攻打蒲坂,又战败。这必然增加了,刘文静对李世民的不满:我在大哥的带领下,就打胜仗;在你这个窝囊废弟弟的带领下,就打败仗。刘文静后期事业不顺,地位低于裴寂,心有怨恨,原因不在裴寂身上,与裴寂无关。原因在李世民身上。

时间一久,刘文静的情绪表露出来。李世民自然是大怒。越是低能,就越是怕别人说他低能。两人结仇。

李世民害死刘文静,还有一个直接的证据:【旧唐书·刘文静传】:「贞观三年,追复(刘文静的)官爵,以子树义袭封鲁国公,许尚公主。后与其兄树艺怨其父被戮,又谋反,伏诛。」

杀刘文静的是李渊,不是李世民。李世民是为刘文静求情的,李世民登基后,还为刘文静平反,又把公主嫁给刘文静的儿子,对刘家很好的。刘家应该对李世民感恩啊。可是,刘文静的儿子们,却把杀父之仇对准了李世民,不对准李渊。

很明显,刘文静的儿子们知道,是李世民进谗言,害死了自己的爸爸。元凶是李世民。李世民后来对刘家示好,只是欺世盗名而已,把恶名推卸给爸爸,自己做好人。这么无耻!

这场谋反案,是一场大战的插曲。参见前文,少年中国龙高奏凯歌,击退那只大狼和一只野狗,击毙了三只野狗,吓止了另外三只野狗。但是,过了半年,那只大狼又来了。上一次击退大狼,有很大的运气性。大狼太轻敌自大了,没有与野狗们配合好,各自为战,而且手足相残。这一次,少年龙还有运气吗?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