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讲,氨铵胺读音三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的必要。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铵胺两个字在三十年代后六十年代前,也就是民国解放初那阵,就是读作一声。
而铵这个字在三十年代前也并不代表铵根离子,而是锑(Sb,Antimony)的旧译名,而铵根(Np+)的旧译为铔(yà)。
在铵表示锑的那一段时间里,这个字也读一声。
氨铵胺的三种读音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普通话审音的时候强行规定的。规定的目的实际上是不清楚的,至少我目前没有找到明确的文件说这样做就是为了区分,但是民间都是这样子传的,我也姑且采信,毕竟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解释。
可问题是,当初审音规定氨铵胺读音不同的时候,问过学界想法吗?学界同意吗?
问没问过不清楚,但学界同不同意,是显而易见的,你到大学里基本见不着认真区分三字读音的老师。而这种不作区分在几十年的实操中也没见什么大问题。
更何况,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学术名词的读音,学生更多是会跟老师学还是跟字典学?
显然是前者。
那我们就这样一代一代往上溯,五六十年代的专家学者,会不会因为普通话审音改变了铵胺的读音而特地去改呢——他们可能连关注都没关注过。
而且,还有一个证据能证明氨铵胺的读音区分是多余的,因为磷和鏻在审音的时候读音就是一样的,也没见出什么问题……你自己要是喜欢区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拿着字典去强行纠正别人这种行为在今天除了装逼以外真没有多大作用。
就像阿房宫的房,为什么要读páng?因为 f 这个声母是唐宋之际才正式定型从 b p 两个声母里分化出来的,宋以前的人给这个字注音的时候当然是「读若旁」。今天字典里也按páng音写,可问题是其他声母为 f 的要不要也跟着倒回去读 b p ?
文化这东西,最好还是讲个前因后果,而不是上来就拿规定砸人,这种行为显不出你多有文化,只会让人觉得你是黑社会大哥身边耀武扬威的小跟班。
更何况,铁拳总有砸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普通话审音这几十年也一直在修修改改,总有一天能修到你自己的雷区里。
还是建议大伙互相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