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早该被炸掉?令西安市民痛恨的三门峡大坝,是败笔还是利民工程?

2024-01-30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三门峡大坝究竟是利国利民的壮举,还是一个危害一方的败笔?

关于它的争议自建成起就从没有停歇,有人说它守护了黄河下游百姓的安全。

有人却说它是渭河流域洪灾的罪恶之源。

很多人包括专家与干部都主张停用三门峡大坝,甚至西安市民更是直呼:它早该直接炸掉!

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下三门峡大坝的争议,它到底是功还是过,该去或是留。

壮举还是败笔?

2003年秋,陕西渭河下游发生了一场5年一遇的小洪水。

没想到,此次事件却酿成50年不遇的大洪灾。

中科院院士张光斗、水利部前部长钱正英对此激烈发言:都是三门峡水电站的错,理当废弃!

一石激起千层浪,三门峡大坝的功过存废之争再起狼烟。、

争论的主角不是别人,正是陕西与河南两个大省。

在2004年初的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召开期间,陕西省多名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提议:废弃三门峡水库。

河南省32位人大代表一听不干了,立马联合提交「合理利用三门峡水库」的议案。

为什么两省会有如此针锋相对的观点?

这得先了解渭河水患与三门峡大坝的关系。

三门峡,是黄河水过了潼关,流到陕县冲破太行山脉的阻拦,而形成的「人门」「神门」「鬼门」的三大峡谷。

我国第一座高坝大库——三门峡水电站就修建在此。

可三门峡大坝的运行方式叫「蓄水拦沙」。

简单来说,就是为下游蓄水拦沙,起到调节洪水,澄清河水之用,顺带发电灌溉。

但拦截的大量泥沙,却只能淤积在库区里,久了就抬高大坝水位,降低流速,加剧上游淤积,从三门峡大坝一直到潼关渭河河口的河床都被抬高了。

这渭河本就是泥沙大户,黄河含沙量的近 1/3都是渭河输送的。

它的泥沙不能及时排到黄河,不断淤积在河床,就这么从渭南一直淤到了西安、咸阳。

渭河与它的支流们便成了悬河,这就是为什么渭河发生一次小水灾,就会酿成大洪灾的原因。

三门峡大坝建成的第二年,渭河的洪水就淹没了两岸25万亩良田,围困群众5千余人。

当年就有人估量,如果三门峡水库水位达到350米,那么西安、咸阳、整个关中平原都可能被洪水吞没。

陕西省在1962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就强烈提出过抗议,甚至还直接写信致毛主席。

不过显然,这个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然也不会到今天还在争论了。

因为这件事牵扯的不只是陕西的利益,还有河南的利益。

三门峡大坝害的是陕西,却确确实实给河南以及下游地区带来了很多益处。

自有了三门峡水坝,几十年间黄河从未决口泛滥。

它担负了黄河下游防洪、防凌重任,保护了冀、豫、鲁、皖、苏5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它还对这些地区发挥了发电、供水、灌溉等综合社会、经济效益。

关系切身利益,三门峡大坝最大受害者陕西和最大受益方河南自然是寸步不让。

不过总体来说,废除三门峡大坝的呼声更高一些。

事实上,早在50年代,大坝设计方案出炉时就掀起过争论,也有专家早就预见到今日之困局,可三门峡大坝还是建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打了无准备的仗」

1957年,「三门峡水利枢纽讨论会」上,70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有十多人对360米高坝拦沙方案提出了强烈反对。

他们很早就预见到了三门峡大坝将带来的大淤积,以及淹地过大移民过多等问题。

既然如此,为何还是修建了这项至少绝不能算成功的工程?

其实从解放前夕,国家就多次收到修三门峡大坝的建议,不过都没给通过。

主要考量还是大坝要淹没八百里秦川,损失太大。

且花钱和移民量都严重超标,以及可能带给新生政权负面政治影响。

但是苏联专家组的到来,轻而易举改变了一切。

他们力荐修三门峡大坝,作为援建项目之一,说要想拥有保证调节洪水的水库,就免不了淹没和迁移。

利益的权衡取舍,正是国家为难之处。

可经苏联专家这么一说,很多人心中的天平就莫名倾斜了。

修建三门峡大坝马上被提上议程,国家初步同意了苏联的方案。

但这也就意味着,有333万亩被淹没、产生90万移民。

只能说一方面,苏联专家在当时影响力很大,另一方面,中国太迫不及待想解决千年黄河水患。

周总理在日后都承认,当初「急了点」「打了无准备的仗」。

其实苏联专家当时也指明了该项目的隐患:淤沙问题。

如果没有有效减沙措施,水库都可能在二三十年后被淤平。

但中国多数水利专家盲目乐观,认为上游能发动人民群众的力量植树造林,保持水土,黄河变清,就不会淤积泥沙了。

当然,清醒者不是没有,如黄万里反复强调淤积问题,「今日下游的洪水,他年必将在上游出现」。

如温善章,可怜关中平原的淹没,中华文明所在地岂能单纯地用经济数据衡量?

虽然最终他们没能阻止三门峡工程,但他们还是尽量降低损失,坚持降低水位和保留排沙的导流底孔,来减少淹没迁移和泥沙淤积。

这些建议得到陕西省支持。

毕竟淹的良田和移的民主要都在陕西。

最后设计水位降低了,减少几十万人背井离乡之苦。

可导流底孔被全部用混凝土堵死。

结果就是,三门峡水库运行不到2年,潼关河床升高,上游泥沙不断淤积,威胁直逼西安。

到1964年,渭河淤积已经影响已经到距西安30多公里的耿镇附近。

陕西急了,周总理也按捺不住了,毛主席甚至表示:不行就炸掉大坝。

一场商议解决之法的会议又召开了。

有人说一炸了事,也有人说任其自然,下游的利益是全局利益。

对后者,周总理批评:「为什么只看到下游河道发生冲刷的好现象,而不看中游发生的坏现象呢?」

但巨额投资的大坝,也不可能说炸就炸。

该项目也有一定效益,最后只能折中:亡羊补牢,给大坝改建排沙工程。

此后,相关部门先后改建了两次,主要将大坝从拦沙蓄水改为蓄清排浑。

只不过,这也仅仅是减轻了水库淤沙,上游淤积仍在继续。

并且,经过改建的三门峡大坝,能带来的效益也大打折扣。

水位的调低导致发电效益已不到设计的四分之一,灌溉供水能力随之减弱。

而大坝开孔排沙,自然也无法为下游拦蓄泥沙。

不过,人们对两次改建的评价还是比较认可。

毕竟若没有改建,三门峡大坝就成了彻底的有害水利工程,那真可能就被炸了。

即使80年代,国家再次改建了三门峡大坝,也还是不能根除淤积,渭河下游小水大灾不断。

就这样,争论时不时就要被重新点燃。

到了今天,关于三门峡大坝本身的争论意义或许已没那么大。

这是水利技术之争,更是地方利益之争。

争论之外的思考

事情都是辩证的,三门峡造成了渭河流域的洪害,却为人口更多、面积更大的黄河下游带来了效益。

所以当时两害相权,取其轻。

今天我们要彻底解决三门峡大坝问题,如何兼顾上、下游各省利益才是关键。

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原本有机会兼顾这一难题的。

在40年代,美国给中国提交了一个【治理黄河规划初步报告】,里面就否定在三门峡筑坝,建议改移到三门峡以下百公里的八里胡同,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小浪底大坝。

回过头来看,这的确是最好的方案,又保障了下游的利益,又不会加速上游的淤积。

那么,当初为什么没选择建小浪底呢?

经历过当年争论的老专家说,当时有不少专家都认可美国的方案,但没有人敢轻易说出口。

中国当时正遭受美国的封锁禁运、核讹诈,国际环境太过复杂。

再加上,全国上下还沉浸在建国胜利的喜悦中,盲目乐观,尤其是1957年之后这种情绪空前高涨。

西北水利部部长李赋都在那年的讨论会上说:「解放初期我还不同意修三门峡水库,等到农业合作化以后,有信心可以完成上游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泥沙……」

当然,也不能因此否认三门峡的历史作用。

在小浪底建成之前,三门峡大坝的存在,没有让黄河发生过一次决口。

而今天,我们已经有了小浪底,不停不拆三门峡,除了它还有一定效益外,也会考虑到国际和历史因素。

这是值得反思的,只有对历史认识足够深,我们前进的才能足够远。

参考资料

张纯成.黄河三门峡大坝工程的风险及其社会责任[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1):95-103.DOI:10.15991/j.cnki.411028.2011.01.009.

水博.为什么不能实事求是评价那段历史?[J].财经界,2007,(07):96-97.

李文凯.三门峡工程半个世纪成败得失——一项大型公共工程的决策逻辑[C]//中国水利学会地基与基础工程专业委员会.黄河三门峡工程泥沙问题研讨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