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男孩因妈妈无视乞讨老人而痛哭:冷漠自私的孩子,都是父母一手养大

2022-12-19新闻

大家好,我是Maco.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美可玩故事服务号

这两天,刷到一个视频:一个8岁的男孩,满脸气愤地在指责他妈妈......

事情是这样的,男孩和妈妈在路上看到了一位乞讨的老人,男孩觉得老人很可怜,很同情,想让妈妈给老人一点钱,帮帮他。可妈妈当时因为着急赶车,并没有理会男孩,拉着他就赶紧上车了。

上车之后,男孩气愤地「批评」了妈妈:

「就算是不给钱,看他一眼总是可以的吧?是不是人家都没教养,就你有教养?」

事后,妈妈也向男孩承认了错误,并和男孩约定,以后遇到这样的爷爷奶奶会主动帮助他们。

我们常说,养育孩子,不仅要给他们足够的物质供养,更要给他们丰富的精神滋养,让孩子成为有教育的人。

什么是教养?作家梁晓声说:「教养,不是一个人读了多少书,而是根植在内心的修养和底蕴,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大人未必能保持,但是孩子却可以。我们总说孩子童真,那是因为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带着同情心。

一、同情心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情感反应。研究表明,其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感染型同情心, 这种同情心产生于婴儿出生3个月左右,婴儿听到其他孩子哭时,会感到不安,产生同情,甚至跟着哭闹。9个月时,看到其他孩子跌倒,也会因为同情而在妈妈的怀抱里寻找安慰,好像受伤的是自己。

在这个阶段,婴儿自我意识还没有萌芽,无法区分自己与他人,喜欢将他人的痛苦当作自己的痛苦。

2.简单抚慰型同情心, 2岁开始,孩子可以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具备减轻他人痛苦的本能。比如,15个月的婴儿看到其他婴儿哭,会拿出自己的玩具去安慰哭泣的孩子,以此来表示他的同情心。

但由于认知能力不成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容易出现同情心混乱的状态。比如,哭闹的孩子被家长抱走,由于失去了安慰的对象,所以他们可能会去哄玩具熊,以此来表露自己的同情心。

3.理解型同情心, 3岁以后,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同情心,并更加理解他人的悲伤情绪,从而说出不同的安慰话。

心里装着别人,体谅他人的处境,做出善意的举动,孩子的这份同情心实在难得。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小心地保护孩子的同情心,因为一个冷漠的孩子是过不好自己的一生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缺乏同情心是怎样的一种体验?

一位网友讲述了她的亲身经历:隔壁家6岁女孩晓晓,经常向身边的小朋友索要零食,到手后就翻脸不认人,甚至为了抢零食而打人。

这位网友还说,她身怀二胎,有一天带着女儿在小区散步,正好遇见晓晓跟一群孩子玩闹,玩闹的过程中,晓晓几次对其他孩子拳脚相加,甚至还故意想撞她的大肚子,还好被她制止了。

为满足自己,年仅6岁的孩子,任意对待身边的人,对自己给别人造成的痛苦并无知觉,也没有半点愧疚。

如果我们留心,就会发现,像晓晓这样「冷漠」、性格孤僻的孩子并不在少数。他们或许成绩优秀,或许身体健壮,但内心却干涸而贫瘠。

比如像这位男孩,妈妈艰难地推着电动车上坡,男孩却只顾着玩游戏,即便电动车倒地,他也无动于衷,仿佛身边这个生他、养他的妈妈,跟他毫无关系。

其实,我们不免会发出疑问,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玩得好、学得好,却越来越冷漠了?

二、现在有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沉迷在自己的世界,与父母关系越来越冷淡,甚至拒绝与父母沟通,把父母当成「敌人」。

而这些冷漠的孩子都是父母一手养大的。

很多父母抱着富养孩子的思想,努力给孩子最好的条件,甚至给予特殊待遇。而习惯了养尊处优的日子的孩子自然而然地把这一切当成理所当然,父母一旦有不如他们意的,便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溺爱,是让他们心灵冷漠的罪魁祸首之一。 除了溺爱,与之相对应的便是 「严厉」。

有些父母对孩子非常严厉,试图掌控孩子的一切,让孩子成为提线玩偶,这种用「控制和伤害」来表达的爱,孩子是不会接受的,只会逃离。

因为孩子接受到的爱都是畸形的,所以这些孩子自然是无法产生同理心的,更不会共情其他人的痛苦。

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 家庭冷漠

有很多家长几乎不跟孩子聊天,当孩子想跟你玩时,你忙于工作;当孩子需要被你肯定时,你在刷朋友圈......

慢慢地,孩子对你的热情,就在你无数次的敷衍中被浇灭了,而你的冷漠,成为了孩子的冷漠。

有家长在家长群里吐槽说,孩子放学回家不跟自己打招呼:

「别说像小时候那样热情地扑过来迎接你,有时连招呼都不打,继续做他自己的事情。」
「自己有时感冒生病了,孩子连问都不问,继续玩他的。」

看着家长们的吐槽,我也反思着:孩子如此冷漠,父母该如何是好呢?

三、对孩子进行「同情教育」,培养他们的同情心,是每一个父母的责任。

1、避免「消极教养」

消极教养,指的是缺乏与孩子互动的教养方式。

有研究显示,被消极教养的孩子,50%出现了认知发育迟缓,40%出现了语言发育迟缓,而35%有社会情绪发育迟缓。

所以,家长应该多抽时间跟孩子积极互动,跟他们聊天,听他们分享在学校的发生的事情,做得好的事情,及时给于肯定;做得不好的事情,引导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去感受对方的心理感受,让孩子学会跟他人共情。

同时,我们也可以给孩子分享有 关于同情心的故事,比如【美可玩故事】的【花游记】 ,50集惊心动魄的寻宝之旅, 结合3-12岁孩子的生理、心理、能力发展特点,通过科学系统、循序渐进的音频课,让孩子去感受故事中Maco和小猪、小蝴蝶、小老虎所表现出了的团结、勇敢、同情心、善良等优秀品格,对孩子进行早期的性格进行塑造,让孩子养成好品格。

2、避免「强迫教育」

生活中,很多家长都喜欢强迫孩子去分享,去同情。

要求孩子把玩具给别的孩子玩,要求哥哥姐姐必须谦让弟弟妹妹,在孩子做的不够好时,用不恰当的方式批评他们......

我们必须明白,越是强迫孩子,孩子就越是反感和反抗。

因此,家长应该用积极的方式去引导孩子,给他们建立行为规则,让孩子有选择拒绝的权利。

3、应该重视「好」榜样的力量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教授在谈到父亲时说: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

我们家要说「言传」,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好的教育,就是在「不教育」中,用父母的语言和行动影响着孩子。

作家德莱塞说:

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温柔,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没有东西比它更适宜于把一家人的天性培养得坚强、正直。

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看似和平,其实处处藏着矛盾,有些家庭常年争吵不休......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整天提心吊胆,处处警惕,怎么可能学会同情,怎么可能不冷漠呢?

所以,我们要停止争吵,停止在孩子面前责骂和冷战。

比起一个完整的家,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完整的爱。

曾经看过一段纪录片上海爸爸Nicko在离婚后,独自一人带着女儿Angel生活,为了弥补女儿,他也是花尽了心思。

离婚后,他并没有完全与前妻断了联系,每次遇到有关女儿学习上的问题时,他都会约上前妻一起商讨。

两人交谈的画面非常和谐,夫妻间的感情虽然不在了,但他们对女儿的爱一分未减。

Angel虽然没有和妈妈一起生活,但成长道路上,从来就不缺乏父母的陪伴。她还是和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活泼开朗。

亲情能把孩子推远,也能把孩子从远方拉回来。

不要抱怨孩子冷漠,不懂爱,爱与被爱是百年树人的本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就像孩子学走路,需要父母足够的耐心陪伴,正确的指引,需要反复沟通练习,才会从爬行到独立行走。

最后,除了要教会孩子同情,也有告诉他们同情的尺度。

美国康奈尔大学做过一项调查发现:毫无底线地接受或帮忙,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和谐的人际关系,反之,只会得到别人的轻视。

身为家长,我们要告诉孩子,同情虽好,也要有度;我们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划定底线,让他们行为有参照,举止有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