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恢宏时代主题,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赓续中华民族历史文脉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我们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回望历史,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中涌现出了老子、孔子、屈原等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诞生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等浩如烟海的文学经典,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镌刻着中华民族精忠爱国、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民族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文化记忆与思想价值认同,其内蕴的思辨哲学、价值追求、德行践履、人文品格等精神特质,凝铸成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丰厚文化沃土。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深入挖掘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让中华文明展现出时代风采和永久魅力。
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有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出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在看到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文化创新创造能力还不够强,高质量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还不够多;我国文化话语权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相匹配,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之一是「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努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我们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正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叠加,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新征程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持续强化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