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新闻

美国最新通胀数据再次爆表,将对中国乃至全球带来什么影响?

2023-09-18新闻

从去年到今年的美国数据极其诡异,看起来似乎做到了极低的牺牲率来把通胀打下来了,比如经济中比较关注的几个指标:就业率相对稳定,非农就业维持在3.6%左右,一二季度的实际GDP增速也维持正值,一季度2.0%,二季度2.4%,似乎也没有像加息前预期的那么悲观,再看看股市,快速的加息对于金融资产一般都是致命的利空。三个关键指标看起来足够诡异,一直很难理解,当然中间的插曲也不能说不是代价,就是美国历史2、3、4大银行的倒闭集中发生在今年。

由于实在费解,就去查阅了其他数据,最早的分析是两个点,一是加息抽水具有时滞后,真正的实际利率拉正大致发生在3月(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胀),也就是说虽然此前还在加息,但抽水效率相对缓慢 ,前十几年的窟窿太大了,尤其是去查阅了疫情冲击以来的数据,简直惊人但又似乎找到了可能的解释:

美国 | 货币供应M2 | 1959

链接中的数据简直惊人,又是2020年开始的15万亿左右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到2022年加息周期之前,已经激增到接近22万亿,两年多增长了超过M2总量的 40% ,这还不包括08年之后多数时间处于极度宽松状态的M2增速本身就不低,在2020年实现了跳增。

再看看M1数据,更是离谱!2020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从4、5万亿,短短一年激增到16万亿左右,增长率 300~400% ,并且在2022年加息之前达到顶峰的约20万亿左右。详细数据大家还请到原数据平台查阅。

美国 | 货币供应M1 | 1959

通胀虽然是多方面的原因,但通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没查阅这些数据之前,还真的有些费解,如果按照以往的美国经济表现,即便是80年代的滞胀,也不至于做到如此低牺牲率的抑制通胀,看了这两组货币的数据,至少可以从货币供应角度来部分解释这个问题, 加息虽然激进,但过去供应的货币过高 ,尤其是2020年之后,两个数据都是经历了一个几乎直线上升的过程。

第二个代价也与货币发行有关,美国发行基础货币非常依赖财政赤字货币化,政府部门负债来增加市场的基础货币供应,同样的也基本对得上,美国政府债务从2008年开始快速攀升,同样在2020年迎来激增,2020年初约为23万亿左右,到了现在已经高达32.9万亿,这几年 增加了约10万亿 ,也就是说,一面抽水,一面长期放水,导致的结果是抽水效率并不高,虽然M2/M1都在同比下降,但你长得时候是百分之几百的涨,跌的时候是几个点,十几个点的跌,效率太低。

至于就业和消费,依旧比较强势,也可以从这个模型中理解, 美国家庭部门的负债占GDP的比重甚至在疫情冲击下还在继续下降 ,08年次贷危机时期最高达到 85.8%, 经历十几年的去杠杆周期,疫情期间也在下降,最新的6月数据已经下降到 64.8% ,已经不算特别高杠杆的情况了,意味着居民投资和消费能力依旧强势,且资产负债压力相比来说还好于08年,让住户对未来的经济预期可能要更好一些。

总结起来,查阅了相关的数据,找到可能的解释的原因,涉及到三个点:

1)加息虽然激烈,但过去供应的货币过多,抽水需要时间,具体可以从M2/M1的数据中得到佐证;

2)至今仍然是一面放水一面抽水,政府财政赤字货币化供水,加息来抽水,导致加息下货币供应增速下降的幅度较小,同比也只有个位数的负增长,可以从政府负债增长的情况作证。

3)居民持续了长达十数年的去杠杆周期,且家庭杠杆率已经下降了接近20%个百分点,谁都可以加杠杆,唯独居民加杠杆的风险最大,这也是美国08年学到的教训,这样住户部门的经济参与度比较高。

综合三点,可能是去年到今年加息周期内出现低牺牲率的原因,但如果从这三个角度出发,能得到 两坏一好 的结论,货币的宽松周期可能会更遥远,仅从经济角度来看,消化这么多过剩的货币也需要较长的周期,唯一的变数大概就是政治周期,2020年也是政治周期埋下的大雷,所以 美联储最大的压力大概还是明面的美国大选,第二个是政府负债可能会进一步恶化,治理能力和公共开支变得捉襟见肘,以债养债的前提是低利率,比如日本,然而这又与第一点消化过剩货币供应矛盾。要说好的一方面,那就是居民的杠杆没那么高了,消费能力和投资能力并不弱,经济的活力可能不会太差,也算是过去十几年积累的筹码。

侧面也能看出来,软着陆是全球都想追求的一件事,但执行起来往往没有那么简单,收益早就标好了价格,代价也往往不会凭空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