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据美国【国会山报】报道,当地时间15日,美国参议院以高票赞成的投票结果票数通过了价值7680亿美元的2022财年【国防授权法案】(NDAA)。
据了解,该项法案最初投票是89票赞成、10票反对,但随着民主党参议员科里·布克要求将他的投票从「是」改为「否」,该法案最终投票结果为88票赞成、11票反对。在参议院表决通过之后,该法案将送至总统拜登,由拜登签署后正式生效。
外界注意到,该法案授权了总额高达7680亿美元的军费开支,其中包括五角大楼的7400亿美元直接军费。这比拜登原先提出的预算多出250亿美元,而额外批准的军费国会方面表示将用于增购「超级大黄蜂」战机等武器装备,并减缓了A-10攻击机的退役。
2022【国防授权法案】授权的军费开支比去年增加约5%,连续六年成上升态势。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美国将持续加大对战略对手的军事围堵的目的。
拜登版本的国防授权法案 图源:白宫
71亿「太平洋威慑倡议」
除了在武器装备更新换代上加大力度之外,该法案还包含了为了「威慑中国」提出的「太平洋威慑倡议」。据悉,「太平洋威慑倡议」预算达71亿美元,高于原50.8亿美元预算需求,占军费预算总额提升额度的8%。
对此,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在此前公布的NDAA概述中称,在2021财年NDAA中建立PDI【太平洋威慑倡议】,就是要向亚太地区发出强烈信号,即「美国坚定地致力于捍卫自己在印太地区的利益」。该法案内容就包括禁止五角大楼从中国新疆地区采购所谓「强迫劳动生产的物品」。以及要求五角大楼针对美中两国在某些关键军事技术的研发进行分析,并对美国、中国和俄罗斯的造船购买力提供比较评估。
而就在法案颁布之前,美国政府为进一步限制中国获取先进技术,正考虑对中国集成电路芯片企业中芯国际实施更严厉的制裁。通过禁止投资者买卖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商汤科技,以阻止中芯国际购买具美国技术的制造工具。
实际上,这部长达1300多页的国防开支法案从诸多方面涉及中国,包括科研发展、军事对比,疫情防控及国际影响力等。亚利桑那州民主党参议员马克·凯利(Mark Kelly)说:「过去20年里,我们一直专注于反恐和反叛乱,但我们很多方面输给了中国,而他们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高超音速和许多其他方面也赶上了我们。」
对此,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对深圳卫视直新闻表示:如果美国按照这种做法继续下去,不仅会破坏全球供应链的安全和完整,也会导致美国自身的企业遭受严重的损害。
美邀台参与「环太军演」
与此同时,此份法案中,还包括一份所谓「对台政策声明」,法案声称美国的政策是鼓动「提升台湾发展不对称防卫能力」。从法案的具体条例中可以看到,例如鼓吹加强台湾后备力量,加强美国国民警卫队(National Guard)与台湾方面的合作,呼吁「美台」进行实地训练与军事演习云云都包括在内,面对美国的鼓噪,台湾岛内「台独」势力一片欢呼,民进党内就有人称,对于被邀请感到很「荣幸」。
岛内网友却不以为然,有人讽刺说:「美国又来骗军火钱」「老套旧招令人讨厌」。还有一些台湾民众联想到每年汉光军演中台军出的囧事,称:「让台军参加环太军演,是要演登陆艇翻船?直升机坠落?飞弹误射?坦克掉沟?哪一出?」
台湾汉光演习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对深圳卫视直新闻表示,在过去几十年来,美国总是有一些参众两院的反华倾台议员,不断地提出类似提议,包括以前曾提出所谓「美台军舰互访」等,但是这项法案关于台湾的提议是否通过还是未知数,即便两院都通过,还要看这项法案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以前也曾经出现参众两院出台具有约束力的法案,但提交到白宫之后,被白宫方面修改成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会意见。
另一方面,即便法案通过,具体的执行还要看白宫或者美行政部门如何作出抉择。考虑到中美关系的大局,这种法案最终能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方式通过,尤其是在具体的军事行动中予以落实,这种可能性其实并不大。
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此前也曾表示,我们坚决反对美国国会推动、审议含有涉台内容的议案,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无权干涉。民进党当局切勿误判形势,任何企图依靠外部势力谋「独」的行径终将是失败的。我们遏制「台独」,遏制台美勾连的决心绝不是嘴上说说的。
增加对乌克兰军事投入
另一方面,美俄方面,鉴于俄乌局势紧张,美国会表示在本次国防预算案中对乌克兰武装力量的援助提高了5000万美元,至3亿美元,向乌克兰提供武器装备,以阻止「俄罗斯的侵略」。同时,「欧洲防御计划」将获得40亿美元,用于加强与东欧国家的合作、威慑俄罗斯,这一数额也比拜登政府提出的要求高出6亿美元。
笔者注意到,12月7号,美国总统拜登和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进行视频会晤,而就在会晤后不久,众议院版【国防授权法案】随即发布。
作者丨田鑫,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 直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