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航展的展台上,各式无人作战平台静默伫立,却无声地展现着中国无人作战领域的飞速发展。从空中盘旋的察打一体无人机到地面灵活穿梭的无人战车,再到水下悄然潜行的无人潜艇,几乎涵盖了海陆空全领域。这些钢铁巨兽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未来战士,而是实实在在的军事力量,它们的出现,正悄然改变着战争的形态。
珠海航展的展台上,无人作战平台再次成为焦点。形形色色的无人机呼啸盘旋,机器狗、机器狼昂首阔步,还有无人艇劈波斩浪,无人潜航器悄然潜行。这些冰冷的钢铁造物,展现着未来战争的雏形。中国无人作战平台发展究竟到了哪一步?且看航展上的这些钢铁猛兽,它们或许能给出答案。
一架无人机划破长空,这背后是无人作战平台的飞速发展,而无人机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存在。最初,这些钢铁雄鹰的心脏并不强健,动力系统常常依赖进口。为了避免潜在的封锁,当时的无人机介绍总是刻意回避发动机的来源,这段隐秘的历史也从侧面反映了早期无人机发展面临的困境。
珠海航展上,航瑞的展台引人注目。从10千瓦到600千瓦,各功率级别的重油活塞式航空发动机一字排开,谱系完整。国产发动机彻底摆脱了受制于人的窘境,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曾经的「心脏病」问题已然不复存在。
航展上,「彩虹」-7和WJ-700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流畅的机身线条昭示着喷气式发动机的身份,而能赋予这类无人机如此强劲动力的,正是小推力涡扇发动机。因此,对这两款机型搭载的涡扇发动机进行深入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
靶场上,"彩虹"-7无人机腾空而起,流畅的线条划破长空。远处,一架WJ-700正准备交付海外用户。这两款无人机都使用了国产的小型涡扇发动机,标志着中国在这一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实现了自主可控。
无侦-7的发动机依然是涡喷,由此可见更大推力的涡扇发动机研制还有距离。「九天」无人机的发动机类型,目前尚无定论,它究竟是涡扇还是涡喷,还有待观察。涡扇和涡喷虽然都属于喷气式发动机,但性能特点各有千秋:涡扇更省油,涡喷更适合高空高速飞行。然而,现役采用涡喷发动机的无人机,其气动布局并非为高空高速设计,而是为了实现低速长航时。这种情况下仍然选择涡喷,或许是因为缺乏合适推力的涡扇发动机,只能退而求其次。因此,未来更值得期待的是涡扇发动机技术的突破。
战场上,钢铁巨兽隆隆作响,但真正的焦点并非这些冰冷的金属躯壳,而是隐藏在它们背后的「灵魂」——智能化。这才是无人作战平台的未来,是决定它们最终能否在硝烟中立足的关键。
乌东战场,无人机蜂群战术曾一度盛行。开战初期,小型无人机穿梭于战火硝烟,执行侦察、打击等任务,令人瞩目。然而,近期战场态势发生变化,这些小型无人机似乎不再像之前那样「好用」。究其原因,强大的电磁干扰才是幕后黑手。无人机操控信号一旦受阻,自然也就成了战场上的「无头苍蝇」。可见,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保障无人机稳定运行,已成为各国亟待解决的难题。
俄乌战场上出现了一种新型光纤控制无人机,它不受电磁干扰,却也受制于连接的光纤,作战半径不过十几公里。地面无人作战平台也面临同样的困境,光纤赋予了它们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却也像一条无形的锁链限制了它们的活动范围。
展厅里,几台被称作「机器狗」、「机器狼」的作战平台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仔细观察,会发现这些金属「动物」和它们身后的操作员身上都连接着形似辫子的天线。这些天线暴露了它们的本质——并非自主智能,而是依赖远程遥控的无人作战平台。
无人作战平台的战场,天上的最单纯,海上的略微复杂,到了陆地,情况就变得异常棘手。地面环境的千变万化,让无人平台的自主行动能力面临巨大挑战。正因如此,我们看到的陆地无人作战装备,例如航展上展出的无人坦克和无人装甲车,基本都处于近距离遥控状态,像提线木偶般依赖着操作员的指令。
一辆无人平台缓缓行驶在试验场,操作员紧紧盯着屏幕,双手操控着摇杆。这样的场景,限制了无人平台的应用范围。要想真正解放人力,就得让无人平台像无人驾驶汽车一样,实现完全自主运行。赋予无人作战平台人工智能,让软件彻底接管控制权,才是无人作战平台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场演习悄然展开。几台无人作战平台按照预定路线推进,然而,复杂的电磁环境如同无形的巨兽,瞬间将它们吞噬。指挥中心屏幕上,代表平台的光点闪烁几下便黯淡下去,所有预设的作战方案瞬间失效,如同纸上谈兵。残酷的现实再次证明,若无法突破高强度对抗环境的桎梏,无人作战平台的实战价值终将存疑。
展会上,中电科十四所的展台里,一个不起眼的黑色装置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它貌不惊人,却是具备一定人工智能的控制设备。而与之相关的华为芯片,正是这类人工智能设备的核心所在。
无人平台自主驾驶技术日趋成熟,无人机起降、空中飞行已不再是难题。真正的挑战在于赋予其执行任务的能力,例如察打一体。设想在复杂环境下,无人平台需要自主识别、锁定目标,并进行打击,这才是技术瓶颈所在。
侦察兵老李眯着眼,盯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光点。这些光点代表着敌方的军事部署,曾经依靠人力分析这些数据需要几天几夜,现在有了人工智能的加持,几分钟就能给出结果。这就像人脸识别一样,系统通过学习海量数据,自主识别目标,只不过这次识别的不是人脸,而是坦克、飞机、导弹,关键在于「学习」二字,普通的电脑软件只能按照预设程序运行,而人工智能则可以像人一样,不断从新数据中学习,完善自身的模型,从而应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
侦察兵经过训练,掌握了识别目标的技巧。他们学会了在特定环境下,从纷繁复杂的视频画面中找出目标的类型和位置。一旦掌握了这套识别方法,就可以将其复制并下发到各个无人平台上,实现大规模的统一应用。当然,这涉及到软硬件的适配与调试,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届航展透露出的信息令人振奋。自主无人作战平台领域,中国取得了长足进步。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电科展出的装备和其搭载的华为芯片。一旦无人平台摆脱对数据链的依赖,实现完全自主作战,战场应用场景将无限拓展,真正意义上的「机器换人」时代或将到来。
美军在无人机领域进展神速,X-47B舰载无人机已能从航母上自主起降。这表明,美军无人机并非简单预设程序,而是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决策能力,暗示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深度应用。
一架加油机稳稳地靠近受油机,加油杆精准地插入加油口,整个过程流畅得如同精密仪器运作。但这背后并非完全依靠飞行员的操作,人工智能的辅助让空中加油更加安全高效。无人作战平台领域,空中加油技术的智能化,俨然已成为各国竞相追逐的核心技术。
战场上,未来无人作战平台的角逐不再是简单的尺寸或火力比拼。小型无人机蜂群也好,巨型无人战舰也罢,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其智能化水平的高低。
战场上,各种无人作战平台呼啸而过,看似繁荣的背后,真正的较量在于机器的智能化程度。这才是无人作战的决胜关键。别被一些纸面数据,比如最大航程、最大载荷迷惑了。这些指标往往是互相制约的。想同时达到最大航程和最大载荷,几乎是不可能的。追求极限航程,载荷必然缩水;反之,两者都会大打折扣。
水面、水下无人平台,以及陆地无人作战平台,依赖人工智能已成定局。离开了人工智能的支持,这些平台如同失去双腿,寸步难行。无人作战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恰恰体现在其人工智能水平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