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虽然在发展军备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也有不足之处。
一些人认为,中国军工产业的短板在于飞机引擎等,但在这个领域,只有美国、俄罗斯才是世界上唯一能与中国抗衡的国家。由于国内近几年在有关方面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逐渐缩短了与美日之间的距离。
53和57
中国军事科技最大的短板,就是轻兵器的研制。
尤其是在191型步枪出现以前,只要有实力研制出轻型武器,就可以在这个方面压倒中国。
中国在对越反攻战争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53和67的战争。
53式是在前苏联SG43中机枪基础上研制而成,1953年正式投产,并大量配备军队使用。
到了一九六七年,67式重型机枪由中国自行研制,并已投入使用。
67式重型机关炮
作为我国自行研制的67式重型机枪,从原理上讲应该占有一定的后发优势,然而它一直备受诟病,并被人民解放军在对越反攻战争中放弃使用。
据一线官兵反映,67式机枪精度不高,故障率较高。
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够耐用。新研制的67式步枪性能良好,但其减震部件因服役年限的增加而出现了较大的磨损和缝隙。
在这样的条件下,67式机枪的射击准确度将大幅降低,并产生一系列的失效。
67式重型机关炮
常见的失效形式有:持续发射引起的卡壳、膛内未锁定的火药自动引燃引起的膛内爆炸。
67式机枪因受时代条件的制约,其发展十分缓慢。尽管在1967年就已经完成了设计,但是大约200把枪在1971年被制造出来,只有少量的实验设备。
然而,中国自行研制的67大口径机关炮取代53型重型机枪的计画仍在继续。
于是,在一九七一年的一次小规模试验中,67式重型机枪很快进入量产阶段,总共制造了三万多支。
67式重型机关炮
那时,中国陆军总数大约为6百万,大约有五千个步兵营,30,000支67重型机关炮已经足够装备整个部队了。
这也表明,67式重型机枪在那时是多么重要,中国是多么重要。
到了1974年,67式冲锋枪的产量达到了三万多把,足够军队全部更换,并在1979年对越反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就在对越战争前夕,许多军队都把几千支67式机枪丢在了库房里,换成了53式、57式。
中国人民对越战争还用53式重型机枪
也就是说,67式步枪在前线的士兵看来,还不如53式。
67式机枪的二种改型
中国先后两次对67式机枪进行了改造,以弥补其技术不足之处。
第一个改型是重型机枪67-1。这一模型的设计始于1978年,1980年投入生产。
相对于原来的67型,67-1最大的改善是增大了枪管的运动范围,为了减小对减震器的损耗,人工地减小了发射次数。
重型机枪67-1
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驻锄区域,使其在发射过程中承受更多的压力。
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对一些零件进行了加工,增加了枪管的硬度,使其经久耐用。
另外,由于增加了抛壳窗口和增加了枪口的热热区,大大减少了脱壳率,防止了膛外爆。
虽然67-1有了以上的改善,但是士兵对它的看法却很混乱,他们说它「在低速时有很好的表现,在高速时没有足够的精确度。」
67-1重型机枪(不带三角支架)
这话说得相当婉转。
机枪的主要功能就是对敌人进行压制,在快速开火方面,它就不能很好地适应 PLA的需要。
所以,在一些士兵看来,67-1应该是属于「考核专用」的。
第二个改型是重型机枪67-2。这把重型机枪的升级重点在于它的机枪座。
重型机枪67-2
另外,气体调整器和弹壳槽也做了一些改善,但是相对于67-67-1来说,67-2的改善要少得多。
但是,由于中国自己设计了一种机关枪,所以政府对67-2型重型机枪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援。
由于没有订单,生产这种武器的厂家很有可能会破产,所以中国仍在不断地下着67-2重型机枪的定单。时至今日,67-2型重型机枪仍然在 PLA中大量使用。
中国火器的弱点在哪里?
中国枪支的研制同欧美先进水平比较,有一定的差距。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而中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对重型武器的开发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
自清末至民国,中国火器的设计多以仿制国外火器为主。
另外,由于中国的工业化程度并不高,所以在枪支制造方面的能力十分有限,想要自己研制出一把枪支来,那就更加困难了。
中国只有在新中国建国之后,有了足够的产业实力,可以制造枪支。67式重型机枪的投入使用,是中国第一个自行研制重型机枪的试验。
中国之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大量的军力用于重型武器的研究和开发,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国家在各个阶段的需要而产生的。
20世纪60-80年代,中国面对的最大威胁是苏联,以大规模的坦克集群为主力进行战斗。
所以,在那个时候,中国的军队发展主要集中在大炮和反坦克上,而机关枪之类的轻型武器,却被分配到了很少的地方。
随着苏联的崩溃,中国所承受的最大的军事压力已经转移到美国身上,它的海上攻击手段迫使中国把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像DF-26这样的反舰导弹。
在枪支方面,中国在最近几年的经济发展之后,有了充足的资金来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