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献中,我们已经涉及了解放军陆军部队的多个方面,包括09系列轮式步兵战车、120毫米迫击炮等等。今天,我们将重点探讨解放军陆军在轻机枪方面的发展。作为步兵部队中最常见的单兵压制性武器,轻机枪的性能对于近距离作战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解放军陆军历代轻机枪的发展中,201型轻机枪究竟处于何种水平?
首先,我们来探讨机枪的发展和分类。机枪作为步兵部队的主要压制性武器之一,根据实际作战需求,通常分为轻机枪和重机枪两类。轻机枪因其在普通步兵班中的常见性而备受关注,每个班通常配备1至2挺轻机枪。轻机枪还可进一步分为班用机枪和连用机枪两种类型。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枪械设计水平尚未成熟,难以自主设计出符合实际需求的枪械。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采取了在苏联机枪基础上仿制的策略。上世纪50年代,我国相继推出了53式、56式和58式轻机枪。早在二战期间,这一系列机枪就已大规模使用,但它们仍属于基于苏联20世纪20年代技术的产品。例如,在50年代初期,我国仿制了苏联DPM轻机枪,采用了7.62毫米口径。
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再次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在RPD轻机枪的基础上开发出了56式轻机枪。这款武器在六七十年代成为解放军陆军步兵部队的标准装备,与56式冲锋枪、56式半自动步枪一同服役。通常情况下,每个班级都会配置一挺56式轻机枪。56式轻机枪性能可靠,表现出色。在1962年的战事中,其在近距离作战中的压制效果得到充分展示。
随后,为适应实际需求,56式轻机枪进行了升级,推出了56-1式轻机枪。直至1979年南疆战事,56式轻机枪仍然是解放军步兵部队的主力装备之一。除了56式轻机枪外,我国还在50年代基于苏联RP46式机枪推出了58式连用机枪。不过,58式轻机枪的配备数量相对较少,56式轻机枪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70年代,我国设计出了74式轻机枪,但面临一系列问题,如零部件故障、卡壳、射击精度等。因此,74式轻机枪的配备数量极为有限,只是一次尝试。进入80年代,作为81式自动步枪的补充,81式轻机枪正式服役。81式轻机枪与81式自动步枪共享65个零部件,成为80年代至90年代解放军装备的主力。
目前,一些预备役和民兵部队仍在使用81式轻机枪。该枪采用75发弹鼓供弹,可与81式自动步枪的30发弹夹互换,具有重要意义。截至目前,解放军装备的所有轻机枪均为7.62毫米口径。进入90年代,95式班用机枪开始采用5.8毫米口径,与95式自动步枪保持一致。
在讨论95式轻机枪时,我们需要注意到它是在95式自动步枪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并采用了无托结构。两者之间的零部件很多可以互换使用,但一些人认为95式机枪在专业性上略显欠缺。与国外一些强国生产的专用轻机枪相比,95式班用机枪似乎有些「凑合」的味道。尽管这种说法并非完全准确,但在实际使用中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
近年来,解放军开始大规模装备20式枪族,其中包括步枪、班用机枪等。其中,出现了QJB-201型5.8毫米班用机枪。这款轻机枪全重仅4.4公斤,采用了5.8毫米口径。它既可以使用专用机枪弹夹,也可以使用191型步枪的弹夹,提高了通用性。目前,QJB201型轻机枪已经开始大批量生产,并广泛装备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中,与QJZ-171型12.7毫米重机枪相互搭配使用。
相比之下,英国的L86A型5.56毫米轻机枪全重达6.58公斤,美国的M249轻机枪全重为6.83公斤。除了重量之外,QJB201型轻机枪在火力持续性上明显优于之前的95式轻机枪。95式轻机枪只能使用75发弹夹,火力持续性明显不足。而QJB201型轻机枪可以使用100发或150发弹夹。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枪械口径的问题。目前,各国在枪械口径上的争论十分激烈,特别是在中等口径枪械方面,例如7.62毫米口径枪械是否需要再次装备。解放军目前主要以5.8毫米口径为主,只有重机枪采用了12.7毫米口径。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关于恢复中等口径枪械的建议。当然,这只是一个发展方向而已。
至于中国陆军部队建设和发展的其他故事,将在以后的文章中逐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