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1944年8月1日的波兰国家军华沙起义,是二战欧洲战场上抵抗运动对轴心国发起的最大规模的反击战役,亦是最为惨烈的城市争夺战之一。波兰抵抗运动战士凭借步枪、手榴弹和燃烧瓶等轻武器,在全副武装的德国国防军、党卫军和其他部队的围攻下,浴血奋战,坚持了长达63天之久。
由于华沙是德国在波兰占领区的核心地区,又濒临1944年8月的苏德前线,城内部署有名目繁多的各种番号的德军部队。为了镇压起义,德军动用了手头所能调动的一切部队,既有党卫军骷髅师、维京师这样的精锐部队,也有以劳改犯、苏联志愿者为主的党卫军杂牌部队。
■电影【浴血华沙】剧照。
起义前华沙德军留守力量
早在1939年冬,德国人就开始着手制定镇压在华沙可能出现的城市起义的计划。特别是1944年夏白俄罗斯战役失利后,相关准备工作明显加快,华沙城内的各德国机构和兵营的建筑都用钢筋混凝土加固了,部分重要地点还设有铁丝网和射击战壕,一些重要交通要道如十字路口、桥梁等也都得到了加强保护。
按照防御计划,德军在华沙的防御力量最终将达到36000人,其中包括15000名陆军士兵、13000名空军地勤、4000名武装党卫军及4000名警察。一旦发生起义,镇压行动的总指挥权在华沙驻军指挥官手中,但如果只是发生低烈度的普通骚乱,德国国防军将并不参战,将仅由武装党卫军和警察部队予以镇压。
■位于普拉夫斯卡街的德军高射炮部队兵营,门口修有方形碉堡。
不过受制于德军在东线紧张的军事形势,截止1944年8月1日起义爆发前,德军在华沙的驻军仅有13000余人,其中包括近6000名国防军士兵、4300名武装党卫军及近3000名空军地勤人员。此外德军第10高射炮旅第80团也驻扎在华沙城内,该团共有官兵3000人,装备有88毫米口径高射炮114门、37毫米口径高射炮18门和20毫米小口径高射炮132门。
这些驻军被以不满编的连、营为单位,分散驻扎在华沙八个城区内的179处机构和兵营内。其中国防军主要分散在维斯瓦河西岸城区北部的三个区、西部的交通要道拉沃区及位于市中心的老城区,武装党卫军和警察则主要驻扎在南部的两个城区,该地区拥有重要的格西沃卡集中营、党卫军兵营和警察街区等据点。
■南部区的党卫军兵营,门口修有圆柱形碉堡。
此外,坐落于维斯瓦河上的两条铁路大桥是连通西岸七个城区与东岸普拉赫工业区的唯一交通要道,负责守卫维斯瓦河大桥的是德军第654工兵营第2连及铁道工兵营的300多名官兵。工兵营是德军各师配备的独立工程单位,负责在野战中为部队构筑野战工事、架设临时桥梁,以及修复和保卫重要的工程设施。
除了上述驻军外,受东线瞬息万变的战局影响,德军第9集团军的一些部队正行驶在波兰各主要街道上开往前线,结果恰好赶上了华沙起义的突然爆发。这些部队包括:留在普拉赫区的党卫军第3装甲师(骷髅师)的一个362人的掷弹兵营,党卫军第5装甲师(维京师)的一个重装甲连,以及留在拉沃区的国防军「赫尔曼·戈林」装甲师的两个装甲步兵营和该师通信部队一部共1000余人、20辆坦克。
■波兰国家军在首日的战斗中缴获一条党卫军「维京」师的袖带。
■被波兰国家军俘获的一辆隶属于党卫军「维京」师的Sd.Kfz.251半履带装甲车。
首批增援华沙的党卫军
1944年8月1日起义爆发后,华沙城内的德军驻军大部分都被具有数量优势的波兰国家军(约4.5万余人)分割包围在各据点内,暂时无法脱身。希特勒任命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全权负责镇压工作,后者手忙脚乱地拼凑了一些他所能搜刮到的所有作战单位,主要包括:
1.来自瓦尔塔总督区的一个临时编组的警察战斗群,其成员包括两个半摩托化警察连、一个摩托化宪兵连、党卫军「伦琴」连和第5步兵军官学校的一个学员营。
2.由奥斯卡·迭勒旺格博士指挥的、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党卫军突击旅(后被升级为党卫军第36掷弹兵师)。这是一支臭名昭著的部队,其成员包括德国本土监狱里的刑事犯、政治犯和苏联志愿者,甚至还有少数精神病人,相比镇压波兰抵抗运动,他们显然对杀人放火和奸淫掳掠更为感兴趣。
■奥斯卡·迭勒旺格(Oskar Dirlewanger,1895-1945),负过六次伤的一战老兵,曾因侵犯14岁少女而入狱两年,出狱后加入党卫军,曾在东线后方大肆屠杀波兰与苏联平民,二战结束后在法国被波兰看守活活打死。
3.由前苏军大尉卡明斯基指挥的党卫军RONA突击旅,这支部队主要由俄罗斯人和白俄罗斯人组成,其成员后来大多加入了臭名昭著的俄罗斯解放军。由于这支部队在镇压华沙起义的过程中施暴太多引起公愤,卡明斯基最后被德国人以伪造出事故的方式秘密处决。
■华沙起义中正在装腔作势看地图的卡明斯基旅的军官们。
4.两支阿塞拜疆部队,分别是伯格曼行动队第1营和国防军第111团第1营。前者是由苏军战俘组建于1941年10月的一个情报侦查部队,后来发展到一个团的规模,华沙起义后被合并入第599掷弹兵旅。后者的前身是组建于1942年8月的阿塞拜疆军团,参加在华沙的军事行动时该营尚有官兵600余人,后被改编为第599掷弹兵旅第1607团第3营。
■华沙起义中的国防军第111团第1营。
第9集团军指挥部也派出一些杂牌部队,诸如第3哥萨克团、第384铁路保护营和第572哥萨克营等,不过他们并不参与巷战,而是在华沙城郊西北部构筑警戒阵地,防止波兰国家军向坎皮诺斯森林地区突围。
■华沙起义中的第3哥萨克团。
除了希姆莱所调动的这些单位外,在起义最初几天,还有一些华沙外围的德军作战单位因为碰巧与波兰国家军发生接触,而被动地投入战斗,比如包括东普鲁士第4装甲掷弹兵团、国防军第19装甲师等,此战后第19装甲师还因积极优异的表现而得到德军统帅部的嘉奖。
第二批增援部队
1944年8月4日,希姆莱的这批乌合之众开始零零散散地发动进攻,并试图与城内被分割包围的德军据点打通联系,但在起义军的顽强抵抗下进展缓慢,因此8月7日至8日,希姆莱又用列车运来新一批部队投入战斗,其中包括:
由阿尔伯特·威利·施密特上校指挥的第608保安团、卡利什的装甲掷弹兵训练营、格涅兹诺的第48掷弹兵学员营、拉维茨的第458掷弹兵训练营、第500摩托化突击工兵营、国防军第501重装甲营等。
■正在与同僚们开会的阿尔伯特·威利·施密特上校(右,Willy Schmidt,1892-?),一战曾任陆军中尉,1935年重新入伍,曾在比利时和东线执行清剿任务,1942年起指挥第608保安团,后任第286步兵师师长。
不过由于这些部队的建制关系并不相互隶属,拥有华沙驻军最高指挥权的雷纳·施泰尔中将又正被波兰国家军围困在政府街区的萨斯基宫内,在这种情况下,第9集团军指挥部决定将镇压指挥权移交给来自波兹南的党卫军军官海因茨·莱因法特。然而,迭勒旺格和卡明斯基这两位握有重兵的骁将都不肯服从于没有军事经验的莱因法特,他们更倾向于直接从同样没有军事经验的希姆莱那里获得命令。
为了解决华沙德军各部指挥不统一的问题,1944年8月14日,希特勒任命党卫军上将巴赫·齐列夫斯基担任「华沙地区总司令」一职,统一指挥城区所有国防军、党卫军和警察单位,他具有在东线清剿游击队的经验。党卫军上校保罗·奥托·盖贝尔原是华沙地区党卫军和警察指挥官,现在则被任命为巴赫·齐列夫斯基上将的参谋长。
■正在给士兵们训话的巴赫·齐列夫斯基(Bach-Zelewski,1899-1972),他在二战中曾在东线指挥杀害了超过20万名犹太平民,然而有趣的是他的三个姐妹却都嫁给了犹太人。
第三批增援部队
虽然由于德军的不断增援,已经事实上将波兰国家军反围困在华沙城区内,但由于国家军的浴血奋战,使得德军的伤亡数字不断攀升,感到势单力薄的巴赫·齐列夫斯基又请求了第三批部队、特别是用于巷战攻坚的重炮部队的加入,这些形形色色的独立作战单位包括:
第201、1000重型迫击炮连、装备有遥控爆破坦克「歌利亚」的工兵营分队、第218突击坦克连、装备有600毫米口径「卡尔」自行臼炮的第638炮兵连、装备有380毫米口径「弗里德里希」列车炮的第686铁道炮兵连、第46、501、627摩托化突击工兵营、轻型火焰喷射器营等。
■华沙巷战中操作「歌利亚」的德军工兵营分队。
此外作为仆从军的匈牙利第2预备军第23预备役师也被调来,他们原本负责顶替已经投入巷战的第3哥萨克团把守华沙城郊西北部的警戒阵地,但不得不说这帮匈牙利人其实是二五仔,他们中的大部分都是迫于德军淫威才当了伪军,这会儿更是趁机允许一些国家军小部队越过自己的阵地逃出华沙城。
至此,用了不到三周的时间,巴赫·齐列夫斯基上将终于集结25000人的机动部队,除了装备有常见的大炮、坦克和装甲车等武器外,甚至还不惜代价地用上了380毫米「弗里德里希」列车炮、600毫米「卡尔」自行臼炮和履带式遥控自爆坦克「歌利亚」,把整个华沙城变成了一个德国陆军武器的试验场。
■正在向华沙老城区轰击的600毫米「卡尔」自行臼炮。
另一方面,空军大将罗伯特·冯·格莱姆指挥的第6航空队则为德军地面部队提供了空中支援。参与空袭的单位包括第1轰炸机联队第1中队和第77轰炸机联队第4中队的Ju-87俯冲轰炸机,以及第51战斗机联队第1中队的Bf-109战斗机。空袭中Ju-87总共出动1204架次,Bf-109总共出动204架次,加上其他型号轰炸机的辅助,总计投弹近1580吨。
■1944年8月轰炸华沙老城区的德军Ju-87俯冲轰炸机。
最后加入战斗的德国国防军
面对德军的优势兵力,波兰国家军视死如归,在历时近两周(8月19日至9月2日)的波兰老城区保卫战中给予德军很大杀伤。巴赫·齐列夫斯基再次要求补充兵力,但这时整个波兰前线形势严峻,希姆莱只能勉强派出第17、34警察团予以支援。
不过到9月中旬,形势发生变化,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苏联红军一部攻占了维斯瓦河东岸的普拉赫工业区,被苏联人驱逐过来的德国国防军第25装甲师(月光师)顶替了已经伤亡不小的第19装甲师,投入到对华沙北部城区的争夺战中。该师于1942年2月组建于挪威,曾大量装备法制坦克,后于1944年春短暂解散后重建。
此时,在华沙城区作战的国防军各单位兵员数量已经超过了武装党卫军,第9集团军司令部曾试图接管巴赫·齐列夫斯基的指挥权。但希特勒觉得这位党卫军上将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就让他一直指挥到10月初城内的国家军全部投降为止。由于初期的混乱与缺乏统一指挥,在这63天的激烈巷战中,参战的50000余名德军共付出了阵亡7000余人、负伤9000余人的惨重代价!
■国家军总司令「罗尔」向齐列夫斯基投降。出于综合考虑,德国人给予了国家军一个「体面」的投降,算是给足了波兰人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