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军事频道播出的【淬火】系列纪录片第5集【中流击水勇担当】透露了中美两国航母编队在西太平洋关岛以西水域,首次展开大规模、高强度对抗的具体细节。
「 在茫茫大洋之上,航母舰艇编队就是流动的国土,远洋部署时刻需要担当,走向深蓝时刻检验担当 。" 纪录片一开篇便简要介绍了这次中美双方大规模对抗的背景。
纪录片中提到,我辽宁舰编队在进行远洋部署任务时,曾主动驶入西太平洋某气象复杂的海域。根据舰上气象站的报告,强降雨和强对流天气迅速覆盖了整个航母编队的航行路径。
此时,"编队战情室"向海军辽宁舰指挥所报告了敌情,美军一批由4架舰载战斗机组成的机群正持续向辽宁舰编队逼近。经过研判,判断美军这4架战斗机可能会对航母编队进行模拟攻击。
「编队战情室」应该隶属于一艘防空驱逐舰,可能是052D或055型。这两种驱逐舰都配备了编队防空指挥中心,负责整个编队的防空作战指挥工作,航母的防空任务也在编队防空舰的指挥与协调下进行。
根据以上信息,并参考海军辽宁舰近几年的远洋部署记录,我们可以推测,这次中美航母编队的「海上遭遇战」极有可能发生在2022年年底。
2022年12月16日,我辽宁舰航母编队穿越第一岛链,次日进入西太平洋相关海域展开远洋部署,随后在日本以东的海空域相继组织实施战斗巡航的各项演训任务。
12月23日,辽宁舰编队抵达关岛以西约550公里的海域。根据2022年西太平洋气旋数据,12月13日凌晨2点左右,热带风暴「帕卡」(编号2225)在西太平洋南部的菲律宾海逐渐减弱,但其残留的低压能量持续存在,直至12月29日左右才逐渐消散。
显而易见,当时的热带低压气象条件与纪录片中提到的强对流天气高度一致。辽宁舰编队穿越了热带风暴「帕卡」的覆盖区域,借此掩盖了其向关岛进发的航迹。
根据当时AI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信号显示,2022年12月20日前后,美军「尼米兹」号航母打击群正好抵达关岛附近海域,随后与我辽宁舰编队意外相遇。
在美军舰载机4机编队气势汹汹地逼近时,面对这一来者不善的局势,当美军机即将突破我方的「起飞线」(美方称之为战斗机拦截交战线)之际,辽宁舰编队果断下达「二等转一等」的命令,迅速派出4架配备「空空构型」的歼-15舰载战斗机进行迎击。
航母编队在构建防空作战能力时,通常将防空区域划分为「远程防空区、中程防空区和近程防空区」三个层次,同时在防空区之外,还设置内外两层警戒区。
这个警戒区的前者主要通过舰队内的防空雷达和预警机为编队提供戒备,而后者则更多依赖体系支援能力,向航母编队传递情报信息,以掌握敌方动向。
航母编队中的防空舰艇通常分布于近程防空区域和中程防空区域(又称导弹拦截区),而舰载战斗机则负责在远程防空区域(也称为战斗机交战区)及其交叉区执行拦截任务,针对敌方来袭目标进行拦截。
交叉区的设置,旨在帮助舰载战斗机与防空舰艇进行有效的敌我识别,避免舰空导弹误伤己方飞机。这一区域不仅是航母编队中舰载战斗机拦截空战时的缓冲带,也是舰载机抵御来袭敌方目标的最后一道防线。
此刻,「起飞线」是指当敌方战机或反舰导弹接近我方编队时,舰载战斗机需立即起飞迎战的警戒线。该警戒线位于缓冲区之外,但在内层警戒区的边界之内。
根据美军航母内层警戒区的划分,该区域距离航母编队约200至300海里,而「起飞线」正好位于航母编队外300海里(约555.6公里)处。由此推断,双方舰载战斗机的对峙空域距离辽宁舰大约在500至600公里左右,双方航母的间距也可能相近。
中美两军各派出4架四代舰载机,携带实弹在关岛附近的海空域展开「捉对厮杀」。纪录片中提到,美方军机多次对我方进行极限逼近,双方在空中频繁摆出姿态、飞行动作,持续互相试探对抗的底线。
在此期间,我方舰载战斗机一系列坚定果敢的动作令美方感到意外,美军随即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对劲」。为避免空中发生意外冲突,美军的四架战斗机最终主动选择脱离接触。
鉴于「尼米兹」号航母尚未配备F-35C战斗机,因此此次与歼-15交锋的应当依旧是F/A-18E/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
「超级大黄蜂」是一款具备出色多任务能力的舰载战斗机,特别是在挂载灵活性和武器种类丰富性方面表现优异。然而,若谈及空对空作战性能,它与歼-15旗鼓相当,胜负多取决于飞行员的技术水平以及空情保障的表现,双方胜算基本在伯仲之间。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太平洋的相关海域中,只有美国海军的航母能够进行高强度的军事行动。然而,如今解放军也具备了与之抗衡的实力。
显而易见,在这种和平时期的较量中,只要给美军制造一些麻烦、意外或压力,气势汹汹的他们很可能就会退缩,甚至直接撤离。美军是那种面对强硬态度才会屈服的对手,软弱反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