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中国与越南之间因为西沙群岛的问题爆发了武装冲突,最终中国成功驱逐了越南在西沙群岛的存在。然而,越南渔民仍然频繁前往西沙群岛进行捕鱼活动,其中浪花礁便是他们常去的一个捕捞点。今年9月15日,中国在西沙群岛内的北礁和浪花礁新建了两座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岸基基站,这标志着北斗系统首次在西沙群岛投入实际应用。接下来,我们将探讨西沙群岛及浪花礁的现状。
西沙群岛归中国海南省三沙市管理,位于海南岛东南方向。它是我国南海地区拥有最大陆地面积的群岛,海域总面积接近50万平方公里,而陆地总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西沙群岛坐落在一个大陆架上,但由于周围分布着众多深海沟壑,使得这些岛屿显得相对孤立。西沙北海槽作为其中一个较大的海底凹陷,环绕着群岛的西侧、北侧及东侧,形成了弓形的结构,总长度约460公里,分为东西两部分。西侧部分大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水深超过1650米;东侧部分则为东西走向,水深超过3000米。
西沙群岛的东南部与中沙群岛相邻,两者之间由一条呈东西至西南走向的西沙东海槽隔开,平均水深约为2500米。西沙群岛大致可分为两大部分:西南部的永乐群岛和东北部的宣德群岛。永兴岛作为西沙群岛的核心,不仅是南海诸岛中面积最大的岛屿,约2.1平方公里,而且是中国南海开发历史最为悠久、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岛屿,同时也是三沙市政府所在地。西沙群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早在先秦时代就纳入中国版图。此后,各朝代均在南海设立行政机构并派遣军队巡逻。1974年,越南试图占领中国西沙群岛,引发了中越之间的武装冲突,最终中国成功夺回了金银珊瑚甘泉三岛。
浪花礁属于西沙群岛东北部宣德群岛的一部分,位于该群岛最南端。由于四周波涛汹涌,故得此名,又称为蓬勃礁。它是一个完整的环状珊瑚礁,总面积约为70平方公里,形状接近椭圆,东西向长约17公里,南北向宽约5公里。在浪花礁周围存在一些沙滩,在高潮时会被海水淹没,低潮时部分礁石会露出水面。礁石上设有航标灯,为过往船只提供指引。由于浪花礁地理位置偏东,靠近南海主要航道,加上周围暗礁密布,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船只失事事件。浪花礁内部形成了一个名为细湖的小湖泊,面积约为29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0米左右,可通过西侧的两个入口与外界相通,允许40吨级以下的船只通行。因此,从综合条件来看,浪花礁具备建设大型人工岛屿的潜力,且建造成本相对较低。
此外,浪花礁还是建立潜艇基地的理想位置。这里临近南海中央盆地,靠近南海主航道,东临水深约2500米的西沙东海槽,潜艇一旦出海即可快速潜入深海。总体而言,建设浪花礁不仅能有效保护西沙群岛的安全,同时也能加强对中沙群岛及其周边海域的监控。特别是对于中沙群岛而言,由于仅有黄岩岛露出水面,距离中国大陆约900公里,加之该区域富含石油天然气资源,因此浪花礁便成为了守护中沙群岛的关键支点。浪花礁历来是中国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周边海域是西沙群岛重要的水产资源区之一,盛产海龟和海参。虽然1974年后越南势力已被彻底清除出西沙海域,但越南渔民仍会不定期前来捕鱼。例如,2015年西沙禁渔期间,就有越南渔船擅自穿越至浪花礁附近进行非法捕捞活动,最终被中国海警驱赶。
为了确保周边水域的安全航行,中国政府在浪花礁建立了航标灯塔,并随后增设了环境监测站。去年9月15日,中国在浪花礁和北礁部署了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海岸基站,旨在为三沙市的船舶航行管理、岛屿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并为过往船只提供更加精准可靠的导航服务。从地理位置上看,北礁和浪花礁分别位于西沙群岛的西北角和东南角,两座基站能够全面覆盖整个西沙海域。北礁地处西沙西南部的永乐群岛,距离其他西沙岛屿均超过60公里,与海南岛相距约200公里,位于永兴岛西北方向约90公里处,恰好弥补了永兴岛西北方向的防御空白。相比之下,浪花礁灯塔的作用更为显著。
浪花礁有「一礁连三沙」之美誉,「三沙」即指西沙、中沙和南沙三个群岛。作为连接三大群岛的关键节点,浪花礁虽然属于宣德群岛,但与宣德群岛中心——永兴岛相距约90公里,且周围有三个重要的领海基点。北面距离海南三亚市约400公里,南面距离朱棣岛约590公里,东面则是黄岩岛与大陆联系的中继站,两地相距约550公里。这里正好位于三亚、朱棣岛、黄岩岛三者构成的战略核心区域内,与黄岩岛和朱壁岛共同构成了一个稳固的战略三角区,成为捍卫西沙群岛安全的前沿阵地。
综上所述,北斗系统在浪花礁的应用不仅对南海海域的高效巡逻和物资转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加强对美国等国在南海活动的监控。近年来,美国频繁与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在南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美军舰艇也时常以所谓「航行自由」为借口穿越南海。因此,随着这两座基站的建立,中国将能够更好地掌控美国在南海的一举一动,从而阻止其进一步介入南海事务。简而言之,这一举措是中国维护南海主权、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