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军情

回首中泰「鹰击-2015」:歼11遭遇压制,真相大白于天下

2024-10-16军情

「0比4惨败?」。

泰国空军实力比我国强?

一则「重磅炸弹」在2015年于全球军事爱好者圈子里引发了热烈讨论!

曾被寄予厚望的中国空军,在与泰国的联合训练中竟然遭遇了重挫!这一消息让国内不禁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各种怀疑的声音纷纷涌现了出来。

但是,这真的是不可原谅的事实吗?

这场表面上的「意外」失败,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中国空军从中获得了什么经验,又发生了怎样的转变呢?

中泰「鹰击-2015」。

很多人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身为美国长期军事盟友的东南亚国家泰国,要选择与中国进行联合军事训练呢?

实际上,这并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中泰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冷战期间,泰国坚定地与美国站在一起,因此中泰关系一度变得紧张。

尽管冷战已经结束,但这种根深蒂固的看法并未完全消散,泰国与美国之间的军事同盟依然牢固。

然而,自21世纪初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与泰国之间的经贸合作关系也在不断加强。

自2007年以来,两国的贸易额持续飙升,中国已成为泰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

然而,泰方并没有因为深化经贸合作而轻易放弃与美国的军事关系。

在泰国看来,来自越南、老挝,甚至印度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

在这样的情况下,泰国迫切需要一个国家来进行军事演习,以检验其军事实力,为应对「潜在威胁」做好准备。

正好当时中国符合条件。

对于当时的我国来说,与泰国进行联合军事训练同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方面,这标志着中泰两国关系已从经贸合作提升至安全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也展现了我国新世纪以来与东盟国家进行的罕见军事合作。

通过与泰国空军的交流切磋,我国空军也能更深入地了解西方的战术和战法,为自身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宝贵的实战经验。

因此,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代号为「鹰击-2015」的中泰空军联合训练在我国拉开帷幕。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场备受期待的联合训练最终以我国空军的「失利」而告终!

那么,这次「失利」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是由于武器装备的差距,还是战术策略出现了错误?

抑或是飞行员的操作问题?

真相大白,细节繁复。

就武器装备而言,尽管2015年中国空军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当时,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包括歼-11和苏-27。

这些战机当时被认为是中国的「王牌」,但在面对泰国空军装备的「鹰狮」战机时,似乎略显吃力。

作为一款由瑞典研发的三代半轻型战斗机,「鹰狮」以其卓越的机动性能、先进的航电系统和强大的多用途作战能力而闻名于世。

与当时的苏-27相比,「鹰狮」在雷达探测距离、超视距作战能力和多目标攻击能力等方面均表现更优。

「鹰狮」战机配备了先进的PS-05/A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更远的探测距离,能够更早发现目标,从而在超视距作战中获得先手。

在超视距作战方面,「鹰狮」装备的中距空空导弹,具有更远的射程和更高的精度,能够对中国空军的苏-27构成更大的威胁。

此外,「鹰狮」还具备同时攻击四个目标的能力,而苏-27只能同时攻击两个目标,这在多目标空战中显然是不利的。

另外,中国空军的苏-27更加强调「苏式战机重视近距离格斗」的特点。

尽管在近距离格斗中,苏-27展现出机动性强、火力猛烈的优点,但在现代空战中,超视距作战已成为主流,近距离格斗的机会越来越稀少。

当年,中国空军在与泰国空军的对抗中处于劣势,这可能就是最终导致「失利」的原因之一。

除了武器装备的差距之外,战术策略的差异也是影响2015年中泰空战结果的重要因素。

泰国空军的「矛」与「盾」。

泰国空军长期以来一直接受美国式的训练,战术风格强调高度的灵活性和侵略性,并且非常注重团队合作和信息化作战。

在「鹰击-2015」联合训练中,泰国空军采用了「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战术,利用其雷达优势抢得先手。

通过数据链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可以显著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相较之下,中国空军当时在超视距作战的理解和运用方面尚不成熟。

此外,在与泰国空军的对抗中,中国空军也暴露了战术上的某些不足。

例如,对「鹰狮」战机的性能特点认识不够全面,以及在信息化作战和团队协作方面,与泰国存在差距等问题。

以超视距空战为例,当两军战机相距50公里以上时,泰军「鹰狮」的攻击成功率达到了24%,而中国空军的苏-27则为0,这清楚地展示了双方在超视距作战能力上的巨大差异。

即使在中距离作战中,泰军「鹰狮」的攻击成功率也达到了64%,而苏-27只有14%,仍然处于明显的劣势。

当然,中国空军也有出色的表现。

在近距离格斗中,中国空军利用苏-27卓越的机动性能和飞行员的精湛技术,成功扭转局面,将泰军「鹰狮」的攻击成功率压制在12%以下。

自身的攻击成功率则高达85%,彰显了中国空军在近距离格斗方面的传统强势。

遗憾的是,在现代空战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已经不再是近距离格斗。

对于我国空军而言,「鹰击-2015」的「失利」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联合训练的结果无疑是一次深刻的挫折。

然而,中国空军并没有被打倒,相反,它视之为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趁势加速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我国的反思与蜕变。

在进行完「鹰击-2015」联合训练后,我国增加了对新型战斗机的自主研发力度,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力求弥补在雷达、航电系统、超视距作战能力等方面的短板。

2017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歼-20隐形战斗机正式列装空军作战部队,标志着我国空军正式迈入了「隐身时代」。

歼-20的服役,不仅显著增强了中国空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也为探索和实践新型作战理论与战术战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我国空军也开始对传统的训练模式进行反思,并积极借鉴西方空军的先进经验,逐步向实战化训练转变。

由于经费和装备等因素的限制,过去我国空军的训练内容相对单一,实战化程度不高。

自「鹰击-2015」之后,空军更加注重模拟实战环境,旨在强化飞行员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应变能力和战术素养,同时也更加重视培养团队协作和信息化作战能力。

自2017年起,中国空军每年都会组织多次「红剑」体系对抗演习,演习涵盖不同军种和不同机型,并将其纳入同一演习平台。

模拟实战条件下的复杂作战环境,以检验和提升部队的实战能力。

中国空军还积极参与「国际军事比赛」等国际军事交流活动,与世界各国空军同场竞技,既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也通过交流学习到了他国的先进经验,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训练水平和作战能力。

中泰两国空军于2017年再次展开联合训练,名为「鹰击-2017」,那么这次的结果又是怎样呢?

再战「鹰师」。

这一次,中国空军汲取了先前的经验教训,派遣了比苏-27更为先进的歼10战斗机,并针对「鹰狮」战机的特性,制定了更加有效的战术策略。

歼10战斗机是我国自主设计的一款三代半多用途战斗机,具备较强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和电子战能力。

相比歼-11,歼-10在雷达、航电系统和机动性能方面都有显著提升,使其能更有效地应对「鹰狮」战机的挑战。

中国空军在战术策略上更加注重信息化作战和团队协作,充分发挥自身在电子战方面的优势,对「鹰狮」战机实施压制干扰,并通过数据链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以提升整体作战效能。

最终,在「鹰击-2017」联合训练中,中国空军凭借其更先进的武器装备、更成熟的战术策略和更优秀的飞行员素质,成功实现了复仇!

结语。

中国空军经历了从「失利」到「复仇」的蜕变过程,这一历程通过「鹰击-2015」和「鹰击-2017」两次中泰空军联合训练得以见证。

对于中国空军而言,「鹰击-2015」的「失利」并非坏事,反而促使中国空军深刻反思自身的不足,并加快了强军建设的步伐。

目前,我国空军已发展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空军,具备强大的作战能力和威慑力,能够有效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及发展利益。

2024年10月14日,我国展开了2024联合利剑演习,这次演习再次让全世界见证了我国所发生的惊人变化。

展望未来,我们坚信,中国空军将始终贯彻「实战实训、联战联训」的原则,不断提升自身作战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都可以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