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史书里有哪些部分是已被现代考古推翻的?

2020-05-23知识

这个很多。文学史的话,近年来的一个公案应该是孔子是否「删诗」的问题。清华简、上博简、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等等出土材料证明,「孔子删诗说」的可能性极大,以前学者对司马迁所说的种种质疑,也失去了根基。其实,以前人很喜欢质疑秦汉人对先秦一些说法是胡说八道,以民国顾颉刚的疑古派为代表吧。但是,出土文献有时候恰恰证明了,秦汉人说的还是基本正确的,这是挺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当然,这个答案可能与问题不太符合,因为这恰恰是证明了史书记载应该是对的,只是后世对史书的质疑基本是没道理的。

今天看到的【诗经】是毛诗,严格说是汉代古文经学的产物。这三百零五首诗作,当然肯定是先秦作品,但是我们拿不到先秦的所谓「诗经」文本,能看的就是汉人整理过的,所以没法还原先秦「诗经」的样态。汉人当然还有今文经学,齐鲁韩三家,不过都亡了,但是除了对诗的阐释不一样,「诗三百」这个范畴是确定的。

「孔子删诗」这个事儿,先秦典籍没说过。这是司马迁在【史记】里面最先提出来的。【孔子世家】: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韶】【武】【雅】【颂】之音。

后代人大都采信这一说法,商周流传下来的「古诗」原来三千多首,孔子因为要搞素质教育,所以兴了「文字狱」,删减成了汉代人、也是今天人所能看到的「诗三百」。这就是「孔子删诗」说的大致意思。

  • 不过到了唐代,司马迁正史里的记载,也就是「孔子删诗」说,就被人抓住「漏洞」了。孔颖达在【诗谱序疏】中说:
  • 如【史记】之言,则 孔子之前,诗篇多矣,案书传所引之诗,见在者多,亡逸者少,则 孔子 所录不容十分去九,马迁言古诗三千馀篇,未可信也。

    从孔颖达开始,这个公案就算是形成了。而且支持孔子并未删诗的说法逐渐占据主流。因为确立一个说法很难,但是反对一个说法很容易,你只要找出逻辑漏洞就可以了。总之这种漏洞历代学者找了不少,比如孔子如果删诗,为什么留下变风变雅的刺诗,那不就是不符合孔子思想了吗。等等吧,总之你在反对的逻辑线上看,说法都极有道理。

    历代支持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欧阳修、程灏、王应麟、马端临、顾炎武等;反对观点代表人物主要有:朱熹、叶适、朱彝尊、王士祯、赵翼、梁启超、胡适、钱玄同等。(这个名单是网上找的材料,懒得自己梳理,主要说出土文献的事儿)

    总之,删诗不删诗,历代吵来吵去没有定论。

    像是有的诗篇不符合孔子思想,因此孔子不可能删诗,这其实只是一个假设推理。一旦有实物存在,那逻辑推理就没有意义了。所以,解决孔颖达的质疑才是最主要的,你说孔子删诗了,那为什么先秦文献很少见到除【诗经】之外的诗作呢?三千删到三百,约十分之九诗作怎么很难见到,反而这三百篇经常见到?

    其实,孔颖达的这个说法也并不严谨。如清代马国翰,他在【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就钩稽出很多诗经中未收的诗篇、诗句。而山东大学老学者董治安,也致力于这项工作。根据人民大学徐正英教授统计,只他俩找出的【诗经】未收诗,就有114首/句。

  • 接下来就说出土文献的事儿了。
  • 根据马王堆帛书、上博简、清华简、郭店楚简等等近年来的出土文献,可以找到【诗经】逸诗大约71首/句,由此看来,删诗说是很能站住脚的。特别是出土文物,由于处在汉之前,材料肯定比传世文献可信,那再说孔子看到的就是「诗三百」就不好成立了。

    更主要的一个证据,是2012年清华简第三册,【周公之舞琴】篇,它为「删诗说」提供了特殊的证据。(以下均为徐正英教授研究成果的概括。具体可见【清华简<周公之琴舞>与孔子删<诗>相关问题】一文,【文学遗产】2014年第5期。)

    其一,该组诗确切无疑是 【诗经】「逸诗」,不像其他出土文献中有的诗歌身份存在争议。组诗以周公还政、成王嗣位为其内容,存周公儆毖成王及群臣诗四句,成王自儆诗九首,且题目、短序、乐章标识俱全。之所以判定成王所作九首组诗为 【诗经】「逸诗」,是因为该组诗的第一首即为今本 【诗经·周颂】中的 【敬之】篇。九首组诗主旨一致,内容连贯,而且从第一首至第九首,依次标识了「元纳启曰」、「再启曰」、「三启曰」直到 「九启曰」,既然第一首是 【诗经】作品,其他八首自然是后来未被编入 【诗经】的 「逸诗」无疑。一次性贡献八首完整的 【诗经】 「逸诗」文本,已有出土文献尚无先例。

    其二,【周公之琴舞】实际上贡献的还不只是八首 【诗经】 「逸诗」文本,而是十七首 「逸诗」的数目。组诗在周公四句诗和成王九首诗前各有两句短序,一为 「周公作多士儆毖,琴 舞 九 絉( 卒) 」,一为 「成王作儆毖,琴舞九絉 ( 卒) 」。所谓 「九絉 ( 卒) 」就是九章乐曲。可见,周公和成王所作的都是九首诗,只是成王的九首完整保存下来了,周公的九首惜仅保存下来半首。周公四句诗开头也标有 「元纳启曰」,既然如此,之后也应有 「再启曰」、 「三启曰」以至于 「九启曰」乐章标识,不可能只有表示开始的 「元纳启曰」而无结尾。既然成王的九首乐歌原属于 【诗经】中的一组作品,周公的九首自然也必是 【诗经】原有的作品。因此,清华简 【周公之琴舞】一次性贡献了八首半「逸诗」文本和八首半 「逸诗」数目,使 【诗经】 「逸诗」数目增加到了共计一百八十五首,其贡献不可小觑。相信随着地下文献的不断出土,类似数据还会不断增加。

    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周公之琴舞】组诗的发现还为否定质疑派的核心依据提供了经典范本。如上所说,孔颖达等否定司马迁的 「孔子删 【诗】」说,主要是认为司马迁称 「古者 【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是 「十分去九」,太夸张了。尽管刘毓庆、马银琴以刘向校 【管子】等来类推孔子校 【诗经】也有十去其九的可能性,也尽管马银琴曾从 【诗经】多次编纂 「版次」重叠流传
    和地域角度为 「三千首」张目①,但只能是合理推测,惜无实据。而 【周公之琴舞】九首组诗的发现,则首次从正面为 「孔子删 【诗】」十去其九展示了文本范例。未经孔子删定的 【周公之琴舞】所存成王诗篇是一组九首,而经孔子删定流传至今的 【诗经】文本仅保留了 【敬之】一首,九去其八,不就相当于十去其九吗? 它就是孔子删 【诗】「十分去九」的经典个案和实证,具有示范意义。

    这一经典个案更为重要的认识价值是,它启示我们重新理解司马迁 「去其重」的真正含义。此前,人们通常多将司马迁的 「去其重」理解为孔子编定 【诗经】时,删除不同版本中的重复篇目。【周公之琴舞】证实,司马迁所称孔子 「去其重」还有一层意思,指孔子编订 【诗经】时,还删除同一版本中内容相近、主旨相类的不同篇目,每一类仅保留少量代表性的作品于 【诗经】之中。解读【周公之琴舞】九首作品不难发现,尽管从第二首开始,各首内容前后呼应,依次递进,各有侧重,但又不免交叉重复,整体而言,都没能超出第一首所涵盖的祀祖、自戒、戒臣三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孔子编定时仅保留了最有代表性的第一首。也许周公所作九首儆毖诗同样也仅在今本 【诗经】中保留了一两首。两个层次的 「去其重」,孔子在官方几次编纂 【诗经】的基础上,为教学需要和恢复周礼,将所谓 「三千篇」删定为 「诗三百」,最终大体成为流传至今的 【诗经】文本样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总之,在出土文献面前,前人种种质疑「孔子删诗」的理由、依据,基本都失去了价值。当然,出土文献也没能解决确定孔子存在「删诗」这一行为。不过,我们可以明确一点,今日所见【诗经】的体量,远不及先秦诗歌的总量。如此之多的诗歌消逝于历史烟尘,就蕴含着宽广的研究门径与阐释空间。更有,为何是这三百零五首诗留存了下来,它们的特殊性在哪,这是一个更值得索骥的问题。

    基于评论区纠结的「删」「选」问题,我不妨再解释一下。

    司马迁原话是:「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照司马迁的说法,表达的就是孔子删除了一些诗,把留下的视为「施于礼义」的范本。但是,其实「删」就是「选」,你也可以这么表述,「选」出了一些作为「施于礼义」的范本。至于司马迁说的对不对,符不符合客观事实,有没有说谎,有没有黑孔子,亦或者是不是汉初人都是这么认为的,这是另一个问题,今人没法去当面问司马迁。但是后人则约定俗成接受了司马迁「删」的意思。

    另外,之所以说战国简可以证明春秋时期的问题,是因为出土文献虽然多数是战国简,但是它们都是楚简。一般认为,楚国跟中原文化联系不多,信息有所滞后,因此保留下【诗经】原始形态是有可能的。

    孔子在战国之前,他老人家自己都已经说了是「诗三百」,那战国时的楚简挖出来,反而说明【诗经】最初并不应该是孔子看到的,或者故意说的诗三百,可见孔子之时或者之前,【诗经】经过了改头换面。

    而后世在论及这个「改头换面」过程的,只有司马迁说的「孔子删诗」,后世历代人所纠结的,不是孔子删诗还是别人删诗,而是孔子有没有删诗,也都是围绕孔子来说的。所以他的可能性最大,即出土文献证明,删诗应该是存在的,历史记录中只出现了「孔子删诗」,因此他可能性最大。

    因此,这个问题本质是,如果历史上真实存在孔子「整理」【诗】的行为,那么他究竟是个人的、影响力很小的行为还是形成了官方性的、影响力很大的行为,说白了,孔子的整理行为是不是直接导致了汉朝人只能看到诗三百这个事实。这才是本质。另外,现在学界大多用「整理」一词。

    此外,若司马迁的认识确乎是事实,汉代人看到的诗三百就是孔子搞出来的,也并非是要说,孔子能够消灭其他诗作,只给后世留下诗三百,他确实作为一个普通知识分子,没这么大能量。

    只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历经战国秦火等外部环境几百年的破坏之后,孔子仍可以给汉人保留下二三百首诗,这才是孔子的文化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