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有大嘴巴一张,加上在国外从业,所以我可以畅所欲言,不喜勿喷,喷了也不在乎。不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可能也不喜欢我的声音,但是必须吐一吐牢骚,这样心里痛快,也对得起良心。
还有一点要吐槽:有些心理学大V本身就没有正规的训练,然后通过他们的不专业的言论,让大众对心理学(包括临床和咨询)产生了非常错误、甚至是荒谬的认识。希望可以建立起心理学家这样一个注册和监督系统,把劣币都赶出去。我们也有类似的注册系统(中国心理学会),但可惜和香港情况一样,没有国家法律法规保护,还是没有根本上的限制力。等到哪一天,我们不仅有「心理学家」这个执照,并且如果没有执照情况下敢自称为「心理学家」可以罚他款、让他坐牢,然后公之于众,那么大众就有保障了。
注释:我这里心理学家和心理咨询师混淆使用了,这样是不准确的。
心理学家是博士学历作为门槛,可以对心理/精神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目前国内没有心理学家这样的体系,那下面咱们就统称为心理学工作者吧?
这里澄清一下:美国有注册临床社工,有执照的临床社工也可以对心理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只是不能做心理测试,我个人更喜欢称呼他们临床社工哈,个人感觉心理咨询师Counsellor这个称呼太宽泛了,好多没有资质的人(即使在北美)也可以自称咨询师。
让我质问一下:
- 谁在提供心理咨询?他们有怎样的资质?他们有怎样的教育背景?他们经过了怎样的专业训练?他们有经过怎样的认证?更不要说,我们国家现在还没有统一的注册系统、监督系统,没有法律法规的约束,大家可以随便乱来。
- 我们的心理咨询师们到底有多少的科研背景?他们懂得怎么去参考科学文献吗?他们有做过自己的临床研究吗?他们有任何学术性的发表吗?他们知道现在临床上的研究大概是什么样的方向吗?为什么美国心理学会在几十年前就强烈要求大学采取科学家-实践家的培训模式(scientist-practitioner model)?为什么北美包括英国的心理学家入门槛都是博士(澳大利亚正在提高门槛)?
- 为什么我们一提到心理咨询,就是精神分析、心理动力治疗?这是来源于国外,但是国外人家早就不玩了好吗?就算是被临床实证的、以心理动力理论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治疗(IPT),我们国内心理咨询师有多少人熟悉?有多少人经过IPT训练和认证?作为一名加拿大职业的临床心理学家,为什么我没有接受过精神分析、心理动力的训练?为什么这里医院也好,大学也好,都没有提供类似的服务?为什么在精神健康更发达的欧美地区,精神分析已经不再是主流了?
- 心理治疗也好,心理咨询也罢,心理学本身应该是一门临床科学,是要以临床研究为基础,而进行临床实践。精神分析、心理动力治疗的临床研究那么少,欧美发达国家的健康系统都统一推荐或者要求,针对大多数的精神/心理疾病,第一阵线的临床干预应该是认知行为疗法(这里包括正念疗法(MBCT/MBSR)、辩证行为疗法(DBT)、情绪焦点疗法(EFT)、接纳承诺疗法(ACT)等等),或者至少是人际关系疗法(IPT),眼动脱敏(EMDR),原因是因为这些疗法被大量临床实验所支持。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在国内把心理咨询当作是门艺术似的?怎么一点科学严谨性都没有?来访者不懂就算了,心理咨询师呢?
- 心理咨询/治疗怎么会成瘾?成瘾了还要讨论这个来访者有没有责任?心理治疗本身目的是帮助来访者,认识清楚自己的病理,然后通过治疗来提高来访者进行自我干预的能力、技巧、和经验,从而来访者可以不再需要心理咨询师/治疗师,可以通过自己来改变病症,从而得到长久的康复。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原意就是和成瘾相反的,而提供心理服务的专业人员,就应该对来访者的依赖行为特别警惕,怎么可能让心理咨询/治疗走到了成瘾的地步?这难道不是心理咨询师的失职?或者说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的不称职?
- 有答案说到边缘性人格障碍症容易导致成瘾,呵呵,我是专门做BPD的,而且在医院BPD诊所受过专门系统训练,如果真的出现了病人对心理治疗的成瘾,那就真的是心理治疗的失败了。不错,可能依赖的行为在这个人群中会更常见,但是当我给BPD提供治疗时,我本身就需要特别注意,并且在最早期对潜在的依赖行为进行干预,如果走到成瘾这一步,我视为自己的失败和自己的不称职,怎样都不会怪到病人身上!
- 为什么说到成瘾、依赖,大家就开始用各种精神分析的词汇,比如「移情」,「反移情」等等,哪里来的临床依据?哪里来的临床实证?在哪门子的心理治疗里,我们会鼓励来访者对咨询师产生依赖,甚至是依恋的关系?我们希望来访者对咨询师有信任感,也应该到此为止。这本身就不是亲密关系,本来就不应该亲密,这不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吗?我不相信,专业的、经过认证的精神分析师会希望病人对自己「依恋」或者「依赖」啊?
- 如果说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关系超越了医患关系,走入了「亲密关系」或者「依赖关系」,放在我执业的加拿大,我早就被告了好不好?这是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我会被罚款,然后执照吊销,处罚结果会一直在网上公开,在业内就没法混下去了好吗?
- 为什么大家要进行长期心理咨询和治疗?为什么大家要一周多次进行咨询和治疗?背后的临床依据在哪里?还是说所谓的心理咨询师想要挣钱罢了?挣钱也就算了,是不是心理咨询师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然后通过这样不正常的医患关系来满足自己的要求?这不是病态吗?或者是没有经过系统的诊断,没有提出治疗方案,没有具体的治疗步骤,但是武断地做出决定,说要多少年的咨询和治疗?这个临床能力是不是太高了?
- 大家看一看最近国内发生的关于心理咨询的负面案例,为什么这样的事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来访者的权益谁来保护?谁来保证心理咨询不会变味?谁来保证来访者不会因为心理咨询师的不称职而产生成瘾的现象?谁来保证来访者被心理咨询师伤害之后,可以得到应有的补偿和帮助?谁可以来惩罚坏人?
- 如果是心理咨询师的话,也就是说你没有资质、没有训练、没有技能和知识去对心理/精神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但为什么我总是看到心理咨询师大大方方地去谈论「抑郁症」、「焦虑症」、「人格障碍」呢?咨询师可以帮助健康人群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扰,但怎么可以去不懂装懂、越界地去对临床疾病提供服务呢?这不是太可怕了吗?
- 我不是反对精神分析、心理动力治疗,部分以心理动力、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是有临床实证的(比如MBT,比如IPT),但是国内自称精神分析、心理动力的咨询师中又有多少是接受过这些有实证的、以心理动力为基础的疗法呢?虽然在国外,精神分析已经不是主流,在慢慢消失,但是实践精神分析的人至少有执照、有专业训练,国内有这样的基础吗?我们做的是一样的东西吗?
有这样的问题出现,然后有这样的答案出现,真的让人感觉很悲哀。
点赞随意!
如果对于我的观点有疑问,特别是精神分析方面,请以事实说话:
如果对我回答的内容感兴趣,请关注下面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