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和Science这一等级的期刊并不需要自己囊括所有最好的文章,只要保证自己发表的文章在一定水准以上就可以了。从编辑的角度来说,越好的期刊是越不会缺好文章的,因此很难说有什么绝对的标准说像Nature和Science这种级别的杂志会接受或者拒绝什么。研究的重要程度和关注的广泛程度一般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太冷门的领域,除非有机会撬动更大的问题,否则比较难进入编辑大人的法眼。再有的话,可能就是某些高水平研究者小圈子感兴趣的内容,或者编辑们特别的口味了,毕竟保证了基本盘,还是有资本浪一下的。编辑也是人,有时也随性得很,并没有那么一贯的标准。Nature的很多子刊也是各领域内最顶级的期刊,因此被编辑甩到子刊的文章有时水平和影响力并不次于发在主刊上的文章,但编辑显然是不接受争辩的,争辩也只是减少自己下次被接收的机会。
再往下一档,各领域的顶刊情况其实很类似。编辑手里不缺好文章,拒起来也比较随性,什么诡异的理由都可能喷出来。和CNS这种相比,只是几率大小,没有太多差别。
再往下一档,差不多是PNAS这类比较大的综合期刊,或者EMBO这种大方向老牌期刊,或者加上新起来的ELIFE之类。这一档的期刊因为收录文章比较多,比较杂,其实会出现少量水准下降的文章。但总体上还是有保障的,好文章也很多。如果研究的水准能维持一定的水平,或者名字够大,基本可以保持在这个水平保底。
再往下的档次,其实好文章就会越来越少,不太有真的和上面的文章比较的资格。当然这仅限于研究文章。综述的话,很多会由编辑通过各种途径邀稿,即使小期刊也可能会发出质量很高,但领域可能略偏的综述。
每个领域内的人都会自己有一个对各期刊的评估,这个评估大致还是有一个共识性的。也因此,每个领域都会有一个自己对期刊的分级。这个分级既会影响领域对期刊文章的期待,也会反映投稿预判。内部的评价系统一般来说不会出格。影响因子其实基本是给外人参考的。冷门领域的顶刊,影响因子可能也不高,但水平不一定低。领域内的人自然会了解。反过来说,如果入了门,用影响因子来判断水平的意义就不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