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强度大不大?
曾有幸在国内最大的两家IC公司体验过,和目前就职的外企大厂对比来看,强度还是很明显的,所以客观看来,工作强度和公司关系很大。
国内的两家大厂(H&U)就是996,就我了解的其他国内IC design house,很多也都是需要加班的,比如9/8/5的也不少,能保证完整的双休已经很不错的。
外企大厂在多数时间能保证965,而在项目忙的一段时间内,996也是正常的,不过整体来看可以work&life balance。
而不同职位在项目的不同阶段,繁忙程度也是有差别的。
比如IC前端设计在项目开始的阶段是比较忙的,要定义design spec,要做RTL coding。而验证,DFT和后端在此时介入的比较少。
在项目RTL freeze之后,前端设计工程师相对轻松,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比如协助验证工程师debug,做ECO等。此时验证工程师的验证工作正处于关键阶段,DFT工程师也在做scan-insrtion,Mbist,和ATPG。后端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在tape out之后,验证和后端的工作也很少了,此时DFT工程师依然不能放松,如果pattern有问题,要协助ATE工程师debug,甚至要重新generate pattern。
总体来说,IC设计工作强度尚可,国内大厂基本和互联网公司持平,外企大厂工作强度不算大,但薪资也略低,拿时薪衡量,基本一致。
吃青春饭还是越老越吃香?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是不应该存在的。
比如你怎么理解10年的工作经验呢?是一个经验用了10年还是10年不断在领域内探索,把接触到的每一部分都做好,并且扩大自己的skill set?
如果是前者,那么注定是吃青春饭,如果是后者,那么更可能的是越老越吃香。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IC设计和互联网想比,个人认为芯片行业的中年危机要更小一点。
一方面的原因是入行门槛高(不代表互联网门槛低),另外一方面是IC设计对软硬件的技能都要要求,对知识树的要求更大。同时互联网经过过去十年的蓬勃发展,也存在这大量的转行人员,在热度逐渐趋于平缓或者下降之后,必然有一部分人失业。反观IC行业,目前还处于人才紧缺的状态。
真正有经验的IC工程师,是大把的资本培养起来的,毕竟每一次流片至少都是百万千级别的,并且目前在市场上极其抢手,重金难求。
所以,没有哪个行业能保证不是吃青春饭,终生学习才最有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