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为什么三国时期魏国国力最强却鲜有主动进攻,相反国力最弱的蜀国却攻伐不停?

2015-10-30知识

因为如果刨除掉【三国演义】boss化的成分,魏帝国的实际情况很可能跟太平天国时的大清有一拼,毕竟魏国接手的是东汉的天下大乱盘,很多情况已经积重难返了,只是苦苦支撑而已。

220年,建安大瘟疫席卷全国,此后数年魏国的灾荒情况也未有任何好转,按照曹丕自己的说法是「连年水旱」。曹丕在这期间强行用兵企图一举灭吴,一劳永逸,结果事与愿违,反而加大了士民损耗,各地也不断发生起事(如河西张进、黄华起事,冯翊郑甘起事,利城郡蔡方、唐咨起事等),因此在重压之下甚至不得不下了相当于罪己诏的【车驾临江还诏三公】,自责自己「穷兵黩武」 [1]

此后,作为连续水旱的后果,统治中心的冀州又连续爆发饥荒 [2] 。而之所以就冀州饥荒,很大程度上可能还是因为中原战乱之后,河北之外的地方都已经空心化了,一个州往往只有几万户(用蒋济的话说就是还不如东汉一大郡),只剩下冀州人口密度大,这在【晋书地理志】中有很明确的记载。

而如果陈寿的评价可以代表权威的话,曹丕的资质也被认为是极为平庸的,只有写文辩经是一把好手(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蓺兼该),但除此之外就都是缺点了(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这不就说他无度量、无公平、无道也无德的客气笔法么。

如果说曹丕好歹还认识到了穷兵黩武的危害,后来确实休养生息了国家的话,曹叡时期,魏国与蜀、吴、鲜卑、羌胡、高句丽等多线作战,还要重兵防范辽东,中军往来奔赴、疲于奔命,再加上曹叡自己还喜欢大兴土木,导致魏国的财政始终非常紧张,以至于于司马懿要带4万兵去辽东,群臣都纷纷叫苦说这么多人远征一旦拖久了就养不起 [3]

相对来说,蜀吴在这几方面的情况相对较好,巴蜀自古是产粮省,足以自给自足,南中还有金矿,吴国则有比较丰富的盐矿和南海贸易,这使得蜀吴灭亡前国库都还是比较充足的 [4]

那要是问,魏国都成这样了,怎么还赢了,就是人多啊,而且蜀汉和吴国的人力危机还不是一点半点,是连军队的补充都成了问题(蜀吴灭亡前,军队占口数的10%,户数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所以就出现了一些了看似奇特的事,例如游戏里都是发疯的渡海远征辽东,孙权真的打了好几次 [5] ,蜀汉一共才40多年,竟然有13年大赦 [6] ,诸葛亮之后北伐暂停了10多年,除了诸葛亮魏延连续死去导致国中无大将之外,也有可能是到了人口要更新换代的时候,人力突然就跟不上了,毕竟战争不可避免的会使得年轻人口被不断消耗,而对于只有90万口数的蜀汉,年轻人几近不可再生资源。以至于死了几千人,丞相和大将军就得自贬数等。

所以这种情况,有点像我一个朋友点评现在的欧冠,已经不存在真正的豪门了,就是皇萨仁在比烂(这大概也是后三国传统上评价和人气不高的原因之一?)。魏晋靠着人多,最终比赢了蜀吴,这点倒是跟三国演义一致的,只是据说这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归附的胡人凑数的,然后统一后几十年发生的事大家也都知道了。

所以总得来说,魏国内政问题已经足够使自己焦头烂额了,但人口充足且恢复速度快,只要能撑住北方不丢,由于当时的南方开发度还太差,蜀吴自己就会没兵,所以自然扩张欲望不强。而蜀吴则陷入了打不出去就是坐以待毙的局面,所以进攻欲望自然很强。

参考

  1. ^ 曹丕【车驾临江还诏三公】
  2. ^ 三国志文帝纪
  3. ^ 三国志明帝纪
  4. ^ 三国志后主传、三嗣主传裴注
  5. ^ 三国志吴主传
  6. ^ 三国志后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