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和目的是什么?

2011-10-31知识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多年前看过的一本书:【世界上最糟糕的旅行】。此书中,描写了100多年前一段伟大悲壮的南极探险旅行。在暴风雪中,五名探险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许多人因此发问:这真的值得吗?我想,在这个问题的答案中,隐藏的正是科学研究的真谛。这一场以生命代价终结的探险旅程,不是极点竞赛,也不是证明人类突破极限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南极进行科学研究,以填补人类对极地认知的空白。

在我看来,科学研究的终极目的,在于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不断发现暗藏在表象之下的客观规律,并进一步考虑这些规律是否可以被我们有计划地应用,将具体科学的「理」最终淬炼为哲学普世的「道」,从而达到造福人类的目的。

在这个过程中,很重要的是要摆正目的和意义的关系。有意义,并不意味着要达到什么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强调科学研究要做真正的原始性创新,不要想着通过科研达到什么目的、获得什么利益。

既然科学研究侧重于意义,那么怎样的科学研究能算得上是有「有意义」的呢?对此,我倾向于将其形容为一个「打开黑盒子」的过程。所谓「黑盒子」,是指我们只能看见一个理论或者实证的结果。但是,即使用眩目的技术证实了因果关系,却也无法了解这个理论或者实证结果的内在逻辑和推导形成的过程。而「打开黑盒子」,更侧重于「打开」的这个动作过程,是一种建立再推翻,从迷雾中寻找真理的思考方式;是寻找内在底层逻辑的机理,对事件进行深入剖析的能力。「黑盒子」里世间万物的运行机制,是学者解构和探索的对象。

一个有品位、有意义的科学研究,是对于事物「化繁为简」的逻辑解构,以及反哺于现实的意义建构。不是为了发表而在浩如烟海的学术文献中硬找「missing links」,而是立足实践寻找有价值有意义的「真问题」。

以我所从事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为例,要达到研究的「无为却有为」的境界,研究过程中价值判断是很重要的方面。以著书立论为例,如果某人写一本书,首先想到的是能在履历上增加一个亮点,可以满足了某个课题的考核,然后拿着这些去换一个职称,那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科学研究的目标了。按照这种不同的目标指向,做事的方式和做事的结果,肯定很不一样的。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说自己的研究是在搬砖?因为当今学术界,不少所谓研究「成果」,其实就是为了发文章而生产出来的东西,是完全的屠龙之术,对现实生活可能意义不大。

为了发paper而写paper的行为,虽然在规则上是行得通的,也是众多学术新人谋生立足的根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当一个学者已经在学术界立足后,再为发paper而写paper,那就是学术品味不足的体现。

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在做真正有品位,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有意义的科学研究?这个问题,还得向自己发问。当你回首看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你仍然能够自信地说:我还是为我研究的领域做出了贡献的,也许贡献不大,也可能会被更新的理论和数据推翻,但是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最怕的是一项研究,论证过程无比严密,结论也无懈可击,但全篇读完后,留给读者脑子里的只有「so what」两字。

因此,科学研究赋予学者的,其实是一种有使命的特权。从科学的进程看,一个真正有品味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是:走自己的路,让人类有更好的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