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厉害的人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之间差别在哪?

2019-11-14知识

说到厉害的人,不能不提一下我的博士导师!

英、德、法、日、汉语 都 6 到不行,一开口就是跨国会议;她是行业里的大牛,她的 论文思路密不透风、随时开脑洞、动不动就跨领域 ,读着读着膝盖就软了。

通过平时的接触(被训),我暗搓搓地观察她的思维特点,总结成三点;暂且命名为「 一线城市思维优化系统 」,名字奇葩又好记,而且它让我的 思维模式飞升了不是一点点:

1、上:思维由被动上升到主动
2、广:打开思维广度
3、深:加强思维深度

你可以整套拿走,或者挑选一两个填充你自己的思维体系。

最重要的是: 配合自身思考服用!

这三点可能需要多次思考才能吸收哦,可以先赞一下,或者收藏了慢慢看。

1、上:思维从被动上升到主动

导师安排事务的时候,总会 预想一个 Plan B ,不管事情看起来多不可能会出错。

听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对不对?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生活总是出其不意地,揭露我们的乃衣服。

说一个我的亲身例子(蠢事)吧:

大二那年,学校游泳队去曼城比赛,我好激动地参加了。

开肩、热身、调整跳板......

然而,在跳下水的一瞬间,我的泳镜给冲歪了。大概是这样的状态叭:

我挣扎地游了两下,发现根本啥都看不见,这么冲下去我得穿墙而过了。

于是我 很骚气地、在泳池正中间停了下来 ,浪费了宝贵的一秒钟调整好眼镜,然后再继续游,惊呆了全场。(有视频为证,太丢人了就不放了)

而同样一个问题,你看人家菲尔普斯是怎么解决的:

在 08 年北京奥运会的男子 200 米蝶泳决赛上,菲尔普斯的眼镜严重漏水,啥也看不清,连地上的黑线也看不见。
但他通过平时训练,知道自己最后 100 米的划臂数,所以他靠着数数,闭着眼睛游完、夺冠 [1]

菲爷的厉害之处在于,他平时的训练已经把一个可能出现(而且真的出现了)的问题解决了,所以当它发生的时候,他的状态是 主动迎战,而不是被动应战。

这种主动的思维,也在某种程度上,让他掌控事情的进展。

可能这就是为什么,人家是飞鱼,而我是咸鱼吧。

像我导师和菲尔普斯的这种「 主动迎战思维 」,社会心理学家 Emily Balcetis 证实过,在日常生活上也很有用处。

在她的 TED 演讲和 2020 年新出的书里,都提到了下面这个实验:

科学家为 110 个实验对象设置了一天 4 次的手机提醒。
每次提醒,该对象必须写下一件要做的小目标:可以是想读多少页书、要交的某个作业、或者健身半小时。
其中有一半次数,实验对象必须想象可能会出现的困难(比如懒、别的事、忘记了),并提前想好解决办法。

研究结果显示:「 预演困难 」让实验对象的 目标完成度显著提高 [2]

平时可以这么用:

在做每日计划的时候,可以同时预见一下,可能会阻碍你做事的情况(如:懒,馋,拖延),并设想解决方法

花不了几分钟,而且它不仅会让你 临危不乱地面对问题,还能让你曲线达成原始目标。

比如但不限于:闭着眼拿蝶泳冠军。

2、广:打开思维广度

我曾经很相信,术业有专攻,所以读书都读专业的书籍,思考也只选音乐的课题。

慢慢地我发现, 大牛们从不局限在自己的领域里 ;我导师甚至会去别的系听报告。

我也曾问过一个研究摄影史的学霸师兄,为什么老对别的学科那么感兴趣?

他说: 这个世界太庞大,沉浸在自己思维的小框架里面,根本不足以让你理解它的复杂。

废话不说,来推做法 :想要提高 思维的广度 ,首先要 了解自己的段位。

送你一张思维段位表:

第5段 ,在学术上是一个很占地方的词—— Trans-Disciplinary Thinking (跨领域思维)。但是也许翻译成「 超越领域型思维 」更贴切,简称 超越思维, 哈哈。

来实操一次叭:

[第1、2段] 我高中复习有两种方式:短期+长期。

[第3段] 短期冲刺方式:用于考前突击,有效期短。
长期马拉松方式:用于理解重要结构型知识,见效期长。

[第4段] 健身以后,我发现减脂也可用这两种思维:
短期刷脂:不吃饭不喝水,一天掉过5斤,但反弹迅速;
长期维持:每天少吃一点点,偶尔能吃欺骗餐,不难坚持,但见效慢。

[第5段] 后来的后来,我发现生活中有各种事情,都可以用这两种思维比较执行:
煲剧(三天煲完 vs 一个月慢慢看)
追女仔(狂追猛打 vs 每天为对方做一点小事)
吃零食(一次吃完一大袋 vs 每周定时吃一小袋)
... ...

对于这两种方式的思考,就上升到 对于框架的思考

短期和长期的平衡如何把握?
两者带来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这两种方法怎样配合,能得到最佳的效果?

对于很多事情的思考,都可以按照这个顺序练级, 单个情况 →其他情况 →总体框架

然后,你会有敞开脑壳的感受: 不同领域的思维和知识,你都能串联、并联、free style

3、深:加强思维深度

最后一个思维大招,是我导师的拿手好戏。

我们每次开报告会的时候,导师总是三两句话,就把问题拉到更高的境界。

我们在思考问题,导师在思考思路本身。

后来知乎的高赞回答告诉我, 这种思考思维的能力,在教育心理学中叫「元认知」,是提高思维深度的高招。

没有「元认知」的我们,是这样思考的:

问题→ 思维→ 思路→ 解决方式

也就是说, 你的解决方式,是你习惯的思维决定的

但是厉害的人,怎么会让自己被思维框死呢?!

他们会跳出某个思维,居高临下地审视「思维」本身,成为思维的主人。

这就是「元认知」思维方式:对于思考的思考,对于认知的认知。

培养元认知的方法有很多。我翻了半天书,发现元认知不仅包括 1. 思考+认知 ,还包括 2. 管理+控制 [3]

思维与行动的结合,才是最高效的元认知培养模式。

用灵魂图展示一下:

我来实操一次好了。

比如说,我在读一本书,没读懂。

首先, 认知圈圈

自我认知:我在这个领域的知识储备如何?
任务认知:我为啥要读这本书?
策略认知:我阅读的方式是什么?扫读再精读?先看完结论、再顺序阅读?

然后进入 实操圈圈

计划:根据认知,做出阅读计划。
监督:实操以后,发现看不懂。
评估:是读书方法出了问题,还是别的方面?调节计划。

实操起来,其实没有这么死板;熟练以后,甚至可以跳过一些步骤。

重点是: 像灵魂出窍一样,俯视自己的思维吧

老规矩,思维导图总结。这次为了呼应我的男神「飞鱼」菲尔普斯,特意用了鱼形,嘻嘻:

这三条思维,是我不断思索、找资料、花了三个晚上,才转化成文字的。

可别收藏了、赞完就算啦!

提升自己、变厉害,需要的是不断的思考,一劳永逸的方法不存在哟。

我就是那个,搞搞学术、英文挺溜的蝶泳专家。欢迎关注,不教游泳。

参考

  1. ^ 体坛周报报导的「瞎游夺冠」:http://2008.sina.com.cn/zq/aq/2008-08-14/1029203092.shtml
  2. ^ 只对于有点挑战性的事情,不是系鞋带啊,泡茶之类没有技术含量的。实验报告见: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839e/1eb11571091f19ebd925749207239a6ffc9f.pdf
  3. ^ G. Schraw, Promoting General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Instructional Science 26, 1998, p.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