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有效化妆、无效化妆是什么意思,有效化妆真的更好吗?

2021-03-04知识

2021年2月,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出现的新话题——「无效化妆」,迅速席卷了大众视野。

微博上无效化妆的话题阅读量 (图源:微博话题页)

化妆是很多人的日常选择,素面朝天也是另一些人的选择。人们希望获得「化妆自由」,却又难以逃开大众媒体上旷日持久的容貌焦虑。

而随着「无效化妆」这一话题的出现,脆弱的平衡又一次被打破。

面对美妆博主们煞有介事的「无效化妆VS有效化妆」对比图,以女性为主的普通用户们,被迫卷入新一轮容貌焦虑的漩涡。

再者,「无效化妆」引发的焦虑,正在蔓延到更多的领域……

01 无效化妆:一种新的容貌焦虑

「有效化妆和无效化妆」的概念,堪称各平台美妆区的新年第一大送命题。博主们纷纷发布美妆教程,声称要帮助「姐妹们」纠正过去「无效化妆」的手法。

这些美妆视频或帖子的封面,往往是这样的:

(图源:小红书)

一些平台用户表示,博主发布的「无效化妆」效果图,正是自己平时化妆的效果,甚至「比自己平时化得更好看」。

这时候,博主们常用的文案「你真的会化妆吗?」,很容易让用户产生「我不会化妆」的焦虑。 而好奇心往往驱使着用户点开视频,观看其内容。

小红书上热门的「无效化妆」视频笔记 (图源:小红书)

通过对小红书等平台上热门内容的观察,不难发现,「有效化妆」的概念似乎是指通过合理的技巧和对化妆品的巧妙利用,让人在化妆前后「判若两人」,呈现出博主们口中令人「惊艳」的效果。

这类视频看似是在教授化妆技巧,却引起了用户们广泛的自我怀疑:「我在无效化妆。」

努努力力妆扮,终于达到自己的理想效果,正要开开心心出门,就被盖章定戳「无效」。

(图源:ONE文艺生活)

而这样的焦虑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平台和博主们抛出了所谓「无效化妆」的概念,意在告诉普通用户:你的化妆手法不对,你化得不美。 使用这样的话术,瓦解用户们自己心中对「美」的感受和定义,让人们交出自己的审美观,放弃独立审美的话语权。

通过踩一捧一,这些话语权收归美妆博主,他们接着抛出了「有效化妆」的概念:跟着我学化妆,我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美」。

(图源:小红书)

他们强调,要通过化妆让你的「三庭五眼」有明显改观,这才达到了「有效」的目的。

在小红书搜索「有效化妆」,其中最热门的两则视频笔记告诉人们:化妆是为了提升颜值、调整五官,如果妆后没有比原本的容貌「好看」,就是「无效化妆」。

视频还讲述了一些公式和模板,帮助化妆新手「改造」自己的五官,这些化妆技法主要目的往往是:眼睛要够大,鼻子要挺拔,脸颊要瘦削,斑纹都得消。

我们不禁想要发问,化妆真的是有「公式」的吗?或者说,「美」真的是有「模板」的吗?

答案依然是,没有。

美妆博主们的话术背后,依然是社会文化对人、尤其是对女性的规训。 它试图建立起统一的审美标准,让人们对美的感知局限在狭隘的定义之中。不符合这个定义的面孔,就被迫陷入了容貌焦虑之中。

02 消费主义正在挪用我们的身体

纵观2月份的社交媒体平台,最热门的美妆内容往往都言及「无效化妆」。

或许,炒作这样的「新造词」,是一种常见的整合传播营销手段。美妆博主、平台意见领袖们看似是在分享美妆经验,但这些资讯仍然是文化工业链条中的一环。

换句话说,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产生的容貌焦虑,被消费主义主导的商业文化挪用了。 它通过美妆博主的视频内容,创造出一个新的噱头。

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冲浪」的时候,很容易被这个新提法吸引注意力,并且开始「反思」自己的化妆经历,对消费主义的话术表示认可。

(图源:ONE文艺生活)

看了视频,博主们口中「晕不开的眼影」「脏兮兮的修容」「不立体的高光」很容易让人自我代入,相信了视频中的话术。

但是,不要忘了,去年春夏,美妆博主们还带着我们一同追过「伪素颜」和「绿茶妆」。

那会儿,博主们告诫我们,日常妆完全没必要用修容,也不要烘焙定妆,要走「轻质化」的美妆路线——以男性认为你没化妆为佳。

而这些,又恰好成为了今年博主们口中的「无效化妆」。

微博上,8月9日「最火」的绿茶妆, 到了8月10日已经「淘汰」 (图源:微博话题页)

商家和博主们的宣传话语不断变换,每一次新话术的出现,往往都伴随着新产品的推销。视频的观看者下一秒就可能成为产品的消费者,成为「身体消费」的受众。

身体消费 ,是指为了让我们的身体呈现出商家所勾勒出的「合适形象」,而对身体进行改造、修复、再生产等引起的消费[1]。

简单来说,上文中的「无效化妆」就是一种典型的身体消费。商家、平台和博主们通过合谋,告诉用户什么是「有效化妆」,并往往在视频中附上美妆产品的链接,等待着焦虑的消费者们「上钩」。

进入消费主义时代,这样的合谋每天都在发生。消费广告始终在宣传着,一个合乎规范的身体应该是性感的,一张有效化妆的面孔应该是精致的。在日复一日的催化下,对容貌、身材产生焦虑的人群不断扩大。

近日的「网红试穿童装热潮」,折射出人们的身材焦虑 (图源:新周刊微博)

当我们紧追不同的美妆风潮,我们是不是忘了,自己的容貌不必受他人评价的影响?当我们试图穿进更小码的衣服,我们是不是忘了,胖瘦不一的身体原本就大方美丽?

怎么化妆、如何呈现自我,归根结底是个人的选择,而非消费主义的答卷。

03 有没有效,自己说了算

「无效化妆」引起的群体性焦虑,很快蔓延到美妆之外的其他领域。

以小红书为例,在搜索栏输入「无效」两个字,备选的关键词占满了屏幕。

(图源:小红书)

以「无效穿搭」的词条为例,视频和帖子的封面依旧是「有效VS无效」的对比图,与上文中无效化妆的宣传手段如出一辙:

(图源:小红书)

种种有效,堆砌起来的是「成功人生」的模板,「你的行动无用」、「你的同龄人正在抛下你」……

在类似话题的重复曝光下,焦虑之余,用户们难免产生疲劳感。有人开始调侃道,自己过的是「无效人生」。

(图源:笨蛋发言bot)

看似阴阳怪气的调侃,揭露出了一个辛酸的事实: 跟着潮流追求「有效」,是对自身经济和精神的双重消耗。

从无效化妆、无效穿搭,到无效社交、无效人生,人们不自觉地将自己改造成符合大众预期的样子。可这些所谓「有效」的美丽身影,不过是我们臆想的、具有炫耀性和自恋性的符号[2]。它们到底有没有深刻的意义,或许要打上一个问号「?」。

在「有效」的口号里,或许藏着焦虑情绪的贩卖。先从情绪的陷阱里跳出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思考,是谁在偷换美的概念,是谁拿走了属于个人的审美权。

被单一的审美标准所毒害的,往往是女性。

在充斥着男性凝视的社会中,女性一直处于被观看的位置,往往容易丧失审美的主体性。比如,借助复杂的手法,化上「素颜妆」,来满足男性对所谓「清纯」形象的幻想和审视。

一位女博主分享自己的理想身形 (图源:微博)

我们的社会文化,应当鼓励女性与自己的性别和解,与自己的身体和容貌和解 ,试着把男性的目光、博主们的话术、他人的评价放在一边,由自己去定义属于自己的「美」。

而这,也适用于每一种性别、每一个人。对于每个个体来说,美都可以是私人化的。

化不化妆、化什么样的妆,自己决定。

追求什么样的身材,自己决定。

「有效」还是「无效」,自己说了算。

参考资料
[1]齐蔚霞. (2011). 广告中的 「身体消费」 现象研究. 当代传播, 4, 87.
[2]李颖. (2017). 美图的视觉魅惑: 神话化身体的表征, 展演与超载. 中国青年研究, 3.
[3]W.T.J.米歇尔.图像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11.
[4]肯尼斯·博克, 等.当代西方修辞学:演讲与话语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162-163.
[5]刘涛. (2015). 美图秀秀: 我们时代的 「新身体叙事」. 创作与评论, (12), 92-94.

*本文截图均取自各平台公开内容。 理性讨论,请勿对相关博主进行人身攻击。

素材丨渴望摆脱焦虑的编辑部

撰稿丨左懋林 陈皮

编辑丨陈皮 余涵萱 刘文利

视觉丨Tenlossiby 王典

排版丨汪佳成 Tenlossiby

校对丨由中卉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性教育课题组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