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告:我下面很长。
目录:
一、小说四要素
二、吸引读者的六条规则
三、以【基督山伯爵】的开头为例,解析六条规则的具体运用。
一、小说四要素
去年,在知乎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我和体育老师、忍不住正在一座小海岛的沙滩上度假。
我问她俩,如何为小说写出一个吸引读者的开头?
身着比基尼的忍不住,正在专心补妆,没有理会我。
体育老师却问我,小说有几要素?
我说,教科书上写小说有三要素,分别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如下图)
但体育老师却告诉我,小说不止三要素,还有一个被教科书遗落的要素——社会生活。(如下图)
教科书上认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如果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社会生活等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如下图)
如上图所示,我们还可以看出,「社会生活」通过为「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提供素材,来刻画「人物形象」。
因此,小说这个系统要想正常运行,四个部分缺一不可。
所以,小说不只有三要素,而是有四个要素。
当我们按照教科书以三要素去创作时,难免会忽略掉第四要素。从而使我们的小说系统不能达到最优状态,甚至故障频出。
体育老师的话,把我听得一愣一愣的。
我对她说,跑题了。我问的是如何写出一个吸引读者的开头?
体育老师说,解决之道就在第四要素的身上。
二、吸引读者的六条规则
体育老师说,要想写出能吸引读者的开头,就必须要先知道什么东西能吸引读者。这样才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我对她说,憋磨叽了,赶快挑干的讲。
体育老师说,目前已知以下几条规则在吸引读者方面,权重较大。
1、秩序(负熵)
薛定谔认为:生命以负熵为食。
在物理中,熵:代表混乱。
与熵相悖的负熵,就代表秩序。
如果小说是一种精神食粮,那么读者从中汲取的是什么呢?
不言而喻,那就是「秩序(负熵)」。
换而言之,小说中提供的「秩序(负熵)」越多,那么就越能吸引读者。
2、鲜活的人物形象
亲近生命效应:即使在照片、图画或是文字中所描述的生命,也能引起人类的接触欲望。(电影、漫画、电子游戏、短视频、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的底层逻辑,也都是依据于此。)
「亲近生命效应」就是「鲜活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的心理动力。
3、小概率事件
「香浓的信息论」认为:事件发生的概率越小,其承载的信息量就越大。
又因为人类是嗜好信息的生物,所以信息量越大,就越能吸引读者。
所以,在设计故事情节时,要适当运用小概率事件。
4、马斯洛五大需求。
运用马斯洛五大需求来设计故事情节的爽点,以此来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
5、卡普曼戏剧三角形。
运用这个三角形来调度、设计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
6、悬念
用来设置悬念的心理学效应:威胁侦测、恐惧留白、梵雷斯托夫效应、凡勃仑效应、序列效应。
「把上面六条规则运用到开头里。」体育老师挽起长发,「就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了。」
「这六条规则与第四要素也没有瓜葛呀?」我盯着她洁白光滑的脖颈。
「怎么没瓜葛?」一旁的忍不住放下补妆镜,用脚勾我的手肘,「第一条与第四要素就非常有关系。」
「我读书少,千万不要骗我。」我使劲抓了一下她的脚心。
忍不住尖叫一声,憨憨地笑说,骗的就是我。
这可把我气坏了,要不是她姐姐就在面前,我岂能饶过她?
体育老师原本想用网文大神们的作品做例子来解析。
但被忍不住拦住了。
她认为,我会趁机把这些东西搬运到知乎上「招摇撞骗」。
所以,最终体育老师选择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做例子。
(提示:下面非常长,比较磨叽。总之,就是六条规则的具体使用,没有特别的东西。没多必要看。)
三、以【基督山伯爵】的开头为例,解析六条规则的具体运用。
【基督山伯爵】第1章,在第一段中,作者写道:
.....它(法老号)是从士麦拿出发经过的里雅斯特和那不勒斯来的。立刻一位领港员被派出去,绕过伊夫堡,在摩琴海岬和里翁岛之间登上了船。有没有感到作者啰里啰嗦?
按照普通人的习惯,直接写:从士麦拿来的法拉老号到了,领港员登上了船。
这就完事了,有必要写那么啰嗦吗?
在后文中,作者依然如故,写道:
......它已顺利通过了卡拉沙林岛和杰罗斯岛之间由几次火山爆发所造成的海峡,绕过波米琪岛,驶近了港口。其实,船从哪里出发,经过哪里。领航员被派出,绕过什么地方,在什么地方登船。都无一例外表现出了某种「秩序(负熵)」。
而这种「秩序(负熵)」虽然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按照薛定谔的观点,读者将以此为精神食粮。这种「秩序(负熵)」会润物细无声地喂饱读者。
在后文,作者更是将「秩序(负熵)」用在了刻画主角形象上。
说完他便转身对船员喊到:「全体注意!准备抛锚!」全体船员立刻按命令行动起来。船上一共有八个到十个海员,他们有的奔到大帆的索子那里,有的奔到三角帆和主帆的索子那里,有的则去控制转帆索和卷帆索。
那青年水手四下环视了一下,看到他的命令已被迅速准确地执行,便又转过脸去对着船主。
--------------
这时,船正在驶过圆塔,青年就喊道:「注意,准备收主帆,后帆和三角帆!」他的命令立刻被执行了,犹如在一艘大战舰上一样。
「收帆!卷帆!」最后那个命令刚下达完,所有的帆就都收了下来,船在凭借惯性向前滑行,几乎觉不到是在向前移动了。
我们看到,主角是船上秩序的掌控者。作者通过表现「秩序(负熵)」,使得主角的形象被刻画得越来越清晰。
要想写出这样的「秩序(负熵)」,作者就必然要对第四要素——社会生活,有一定的熟悉程度。
而创作出优秀、经典作品的大师们,都具有这项特点。
换而言之,大师们对第四要素——社会生活,非常重视。他们从社会生活中提取「秩序(负熵)」作为故事情节、典型环境的素材,从而达到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当我们理解到这一点,未来的创作之路将越走越宽。
在第1章的第二段中,作者写道:
圣·琪安海岛的平台上即刻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在马赛,一艘大船的进港终究是一件大事,尤其是象法老号这样的大船,船主是本地人,船又是在佛喜造船厂里建造装配的,因而就特别引人注目。作者直白地讲出:法老号大船、船主是本地人、船在佛喜造船厂里建造,这三点合一在马赛是小概率事件,所以吸引了众多看热闹的人。
虽然由于时代的不同,我们现在无法领会这个事件的概率有多小。但对于19世纪的读者来说,一定会认为这是极小概率事件,因而信息量巨大。
在第三段中,作者写道:
......尽管船上扯起了三张主桅帆,一张大三角帆和一张后桅帆,但它驶得非常缓慢,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按照常理,大船扯起这么多张帆,应该行驶得很快。但这次却相反,大船驶得非常缓慢。作者在这里将大概率事件转换成了小概率事件,以引出下文。
......以致岸上那些看热闹的人本能地预感到有什么不幸的事发生了,于是互相探问船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大船这种异于常理的现象,果然引起了人们的猜测。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小悬念,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为「威胁侦测」效应。
随后作者继续写道:
不过那些航海行家们一眼就看出,假如的确发生了什么意外事情的话,那一定与船的本身无关。因为从各方面来看,它并无丝毫失去操纵的迹象。这里排除了船本身的故障,使得悬念进一步加强。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在心理学上可以被称作「恐惧留白」效应。
虽然,这两种悬念看起来很普通,但作者在下文中,只让船主莫雷尔和读者知晓了内情,而岸上的围观群众仍然被蒙在鼓里。
这就给读者造成了「只有我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优越心理。这就好似一种VIP的精神享受,读者的「马斯洛五大需求之尊重需求」被不动声色地满足了。
读者体内开始分泌「内啡肽」,欢喜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作者在写主角唐太斯与船主莫雷尔的对话时,依然通过表现「秩序(负熵)」来刻画这两位人物。
「啊!是你呀,唐太斯?」小艇的人喊道。「出了什么事?为什么你们船上显得这样丧气?」「太不幸了,莫雷尔先生!」那个青年回答说,「太不幸了,尤其是对我!在契维塔韦基亚附近,我们失去了我们勇敢的莱克勒船长。」
「货呢?」船主焦急地问。
「货都安全,莫雷尔先生,那方面我想你是可以满意的。但可怜的莱克勒船长——」
「货物怎么样」?船主问道。
「货物未受任何损失,平安到达。不过,可怜的莱克勒船长他……」「他怎么了?出了什么事?」船主带着稍微放松一点的口气问。「那位可敬的船长怎么了?」
「他死了。」
船主莫雷尔心中的秩序,第一位的是货物。
而主角唐太斯心中的秩序,第一位的是人。
作者将两人心中的「秩序(负熵)」进行对比,将船主和唐太斯的价值观与为人都刻画了出来。
我们看到,作者不仅描写「船从哪里出发,经过哪里」这样的客观「秩序(负熵)」。作者也描写「心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谁」这样的主观「秩序(负熵)」。
由此可见,「第四要素——社会生活」,为什么如此重要?
因为,它提供了「秩序(负熵)」的素材,使我们把人物刻画得更加鲜活,从而令「亲近生命效应」发生作用,吸引住读者。
接下来,作者设置了一段在心理学上称为「卡普曼戏剧三角形」的戏。
「是的,」腾格拉尔向爱德蒙扫了一眼,露出仇恨的目光说,「是的,他很年轻,而年轻人总是自视甚高的,船长刚去世,他就跟谁也不商量一下,竟自作主张地独揽指挥权,对下面发号施令起来,而且还在厄尔巴岛耽搁了一天半,没有直航返回马赛。」「说到他执掌这只船的指挥权,」莫雷尔说道,「他既然是船上大副,这就应该是他的职责。至于在厄尔巴岛耽搁了一天半的事儿,是他的错,除非这只船有什么故障。」
「这只船是象你我的身体一样,毫无毛病,莫雷尔先生,那一天半的时间完全是浪费——只是因为他要到岸上玩玩,别无他事。」
「唐太斯!」船主转过身去喊青年,「到这儿来!」
腾格拉尔与船主莫雷尔的对话是关于「船长去世后,船应该由谁来执掌」?也就是说,这段是以「秩序(负熵)」为主题的讨论。
在这里,作者将主角唐太斯设为受害者,腾格拉尔设为迫害者,船主莫雷尔设为拯救者,从而制造出了矛盾冲突。
「卡普曼戏剧三角形」虽然来自心理学,而不是文学。但它在文艺创作上的应用极其广泛,从各类经典的戏剧、小说到郭德纲的相声、赵本山的小品,我们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卡普曼戏剧三角形」好比是文艺创作的引擎,有了它就有了不讲武德的实力。
随后,作者继续写道:
「我想问问你为什么要在厄尔巴岛停泊耽搁了一天半时间。」「究竟为什么我也不十分清楚,我只是在执行莱克勒船长最后的一个命令而已。他在临终的时候,要我送一包东西给贝特朗元帅。」
「你见到他了吗,爱德蒙?」
「谁?」
「元帅。」
「见到了。」
莫雷尔向四周张望了一下,把唐太斯拖到一边,急忙问道:「陛下他好吗?」
「看上去还不错。」
「这么说,你见到陛下了,是吗?」
「我在元帅房间里的时候,他进来了。」
「你和他讲了话吗?」
「是他先跟我讲话的,先生。」唐太斯微笑着说。
「他跟你都说了些什么?」
首先,在谈到「送给贝特朗元帅一包东西」,作者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小悬念。其方法,在心理学上可以被称为「恐惧留白」效应。
随后,船主莫雷尔问唐太斯,见没见到贝特朗元帅?
唐太斯说,见到了。
由于贝特朗元帅陪同法国皇帝拿破仑一起在厄尔巴岛流放。因此船主莫雷尔此时显得非常警惕,急忙问皇帝拿破仑还好吗?
结果得知,唐太斯不仅见到了皇帝拿破仑,而且皇帝拿破仑还主动和唐太斯讲话。
这在19世纪中期的欧洲读者来看,绝对是一件极小概率事件,信息量巨大。
在第1章的结尾处,作者写道:
船主转过身来时,看见腾格拉尔正站在他背后。腾格拉尔表面上看似在等候他的吩咐,实际上却象他一样,在用目光遥送那青年水手。这两个人虽然都在注视着爱德蒙·唐太斯,但两个人目光里的神情和含义却大不相同。
这两个人在想什么呢?作者在这里设置了一个悬念。其方法,在心理学上可称为「恐惧留白」效应。
章尾设置悬念,这在心理学上,符合「序列」效应。
序列效应的意思是说:排在最前面与排在最后面的元素,要比排在中间的更容易让人记住。
体育老师说,【基督山伯爵】虽然是一部经典小说,但由于时代所限,如今的我们体会不到和十九世纪读者一样的感受。
我们只能通过解析六条规则的具体运用,来了解大仲马的创作规律,窥视他的技巧和方法。
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依然会有收获。
因为,万变不离其宗,规律性的东西,不会因时代而轻易改变。
我听到这里,心中不免有些沮丧。
「我就想知道,如何为小说写出一个吸引读者的开头?」我坐在沙滩上,小声嘟囔。
「我姐跟你讲了这么多!」忍不住用脚轻踢我的后背,「你一点都没听进去?」
「听到一半,我就懵圈了......」我突然转身擒住她的脚。
忍不住惊叫一声,用另一只脚乱蹬,我大意了啊,没有闪,她的脚就蹬在了我的右眼上。当时流眼泪了,捂着眼,我说停停。
此时,我听到体育老师喊忍不住,叫她一起去游泳。
这两个姑娘不讲武德,对我不闻不问,自顾自去玩了。这好吗?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