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在HR行业的时候,学习过一个新加坡的案例:
两家公司抢应届生,一家公司的底薪略高,但是始终抢不过另外一家。后来拿到对家的offer letter,才找到原因。自己家的offer是:
- 税前薪水:X元
- 奖金:X元
对家的offer是:
- 税前薪水:X元
- 奖金:X元
- 医疗/保险福利:X元
- 健康账户:X元(新加坡要求每个公司都为员工提供健康管理福利,国家会报销一部分)
- 年假:X天,折合X元
- 培训经费:X元
- 团建经费:X元
- 弹性福利津贴:折合X元
- ……
自己家的offer底薪虽然高一点,但是对方把能列出来给到员工的全部列出来了,而且很多福利是代表企业实力和企业文化的。
在人力资源领域,有这样一个词汇,整体薪酬,Total Rewards。
(我们在跳槽谈薪的时候,也不应该只关注底薪,从整体薪资去谈判,效果可能更佳,我这里插播一个如何利用「整体薪资」概念谈薪的视频,大家可以参考。)
回到我们的问题,举几个员工福利的例子,
高端医疗
有些外企为全体员工提供高端医疗保险,生病的时候可以去私立医院看,现场所有的事情都有人引导安排,不用在公立医院排队几个小时,费用按比例报销(最高100%),有些甚至只需要签字就行,不用付钱,公司直接走账报销。
这笔费用其实也不贵,一个员工1年1万5足够了,但企业有这个心思为员工提供这种福利就高出同行一个档次。
高端医疗福利大多出现在外企高管、律所以及投行这样的公司。对于带着娃看病的打工人来说,如果有这个福利,舒心太多了。
另外,这个福利如果员工自己去保险公司买,价格差不多是3万。为啥翻倍呢 ?因为保险公司需要人多才能摊平成本,如果你一个人跑去买这么贵的保险,保险公司怀疑你有逆选择风险(得了重病),各种体验检查才敢卖给你。
再举个例子,
父母保险
星巴克的父母保险福利,星巴克为所有员工的父母提供保险。这一点在外人看来觉得似乎也就这样,其实在业内看来,难度非常大。
因为企业和员工父母之间没有可保利益,不符合保险要素。
而且员工父母大多都是奔退休年龄甚至是已经退休,保险公司是不情愿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提供保险的,赔的概率太大了。
这也只有是有实力的企业才能谈成这样的员工福利。
再举个栗子,
弹性福利
弹性福利的设计,本身福利没多少钱,每个员工每年也就5000-8000左右(外企)。
但是整体设计方案,福利种类的选择,福利的全体员工沟通,都需要人力资源团队付出很多努力。
当企业设计这个弹性福利机制时,本身就说明了企业的实力。
有时候,打工人比offer,不仅是比底薪,也比福利。
为什么?
因为福利,代表企业文化啊。
扩展阅读:
注意:
什么是员工福利?
我这里提到的福利,都是实打实的福利。
高端医疗给员工提供了方便,省事省心省钱;父母保险帮员工照顾了他们的父母;弹性福利提供了员工自己想要的福利品种,想要换柴米油盐可以,想要换健身卡也可以……
啥「年会女优」,「周末强行要求团建」,甚至「下午茶夜宵管饱」,我都没有提到。这不完全是值得倡导的福利……
为什么不给钱,而给福利?
有评论区同学说,给钱给够就行了。
不好意思,对于企业来说,单纯给钱,反而是不靠谱的。
原因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提过,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