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星空 > 知识

认知哲学与心灵哲学与心理学哲学如何区分?

2016-04-02知识

就我个人的感觉(我对这几个学科的前沿都不算特别了解,特别是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哲学,很久没有追踪过文献了):这三个概念各有区别。心灵哲学是一个非常成熟、严谨的哲学领域。「认知哲学」与认知科学有(从哲学传统的角度来看)过于密切的相关关系,于是其范围经常处于波动之中,但无论怎么说还是可以看出来它与心灵哲学的区别比较明确。心理学哲学有其独立的取向和问题,但这些问题受心灵哲学的影响较大,因此与后者比较相似,而且(特别是与认知心理学有关的部分)还受到认知哲学的一点影响。

@翟刚

的答案相当不错,我有不少地方是同意他的,当然在很多方面我都有些补充或者有不同的看法。各位可以将两个答案联合对照地看。

一,心灵哲学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心灵的本体、本质等相关问题,形而上学倾向相当明显;而认知哲学主要是针对认知过程的「how」式讨论,尽管其中也涉及形而上学问题,但很多时候可能与认识论的关系更密切。

我们可以列举出心灵哲学中的一些经典问题:

(1)心物(无论是什么层面上的)二元论或一元论

(2)心物关系的因果性、随附性或其他(如平行论)

(3)感受质(qualia)的私密性

(4)意向性与语义、意向性与行动……

,等等。

可见,心灵哲学作为一个哲学领域有两大特征:

1,研究传统至少可以明确地追溯至笛卡尔。可供补充的是在如此漫长的传统下,其研究套路和论证方式也非常成熟且一以贯之。比如笛卡尔是个思想实验大师,当代心灵哲学的许多知名学者也是;当代心灵哲学文献的讨论相当严谨细密(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甚至过于琐碎),立场泾渭分明,同一立场下的论证之间同构程度高,等等。

2,形而上学倾向明确——特别是问题(1)、(2),问题(3)也与前两者实质相关。问题(4)在这方面显得较弱,但也引出自由意志与决定论等的诸相关问题。

二,与心灵哲学相对的是,认知哲学则有自己的独特问题,而且这些问题明显不太「形而上学」。

比如,

@翟刚

所说的几种「主义」(我看的文献喜欢说是认知科学的几大「范式」):符号主义(我看的文献更喜欢说计算主义(computationalism))、联结主义、涉/具身认知等。尽管它们和心灵、心物关系等问题有关,但不是太直接。它们更直接针对着在认知过程中运作的知识形态,以及该运作的机制、条件等问题:

符号主义、计算主义说的是人的知识由符号构成,认知机制就是对符号的计算。它与认识论的关系不言自明,除此之外还和逻辑学、语言哲学(尤其是其中的「逻辑原子主义」观点)等的关系更紧密。

联结主义一则是说认知机制不是简单的符号计算,其需要诉诸于整个认知神经系统的分布与协作;二则背后预设了知识的语义内容依权重分配于系统中的各个相关神经元中,于是应该是语义整体论而不是原子论的,相应背景也还是语言哲学。

涉/具身认知则大体认为认知与认知者所处的环境(所谓「设身处地」)有关。例如我读过一篇论文,里面提到了有人研究「宗教仪式培养宗教信仰」过程中的涉身认知问题。

又比如,认知哲学里会专门讨论一个叫「析取问题」的东西。其实就相当于讨论认知者的知觉表征何以可能出错的问题,甚至还要求一切认知机制都应产生「析取问题」(即不可能不出错)。这一点在笛卡尔看来肯定是走了歪路,因为他说到底就是要谈论一种不可能产生「析取问题」(或至少对他而言不重要。他不怕出错,怕的是出错源自被表征的整个世界都是虚幻的。但这种「恐惧」对认知哲学家而言反而不值得讨论)的情况。

当然,这些观点、问题再往下挖掘的话,最后肯定会涉及心灵和心物关系等问题。但就我所见,认知哲学家大多并没太多挖掘的兴趣。此外,认知哲学的训练和论证方式比较多样化,相比心灵哲学会更依赖于认知科学等经验研究材料的支持。

三,心灵哲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心灵,而且该对象是一类entity(在最宽泛的哲学意义上使用该词),而不是一门学科或知识门类(可以对比科学哲学、物理学哲学、医学哲学等等)。认知哲学……其实我倒觉得它更像心灵哲学,而不是

@翟刚

所说的「(关于)认知科学的哲学」。因此我不太同意将其称为「认知科学哲学」。

「科学哲学」之类以学科为哲学对象的命名很明显有一种「meta-」式的考虑,即这门学科本身就在产生哲学问题,哲学是对这门学科之研究的元研究,比如学科自身的合理性、方法和基本对象的形而上学考察等等。但认知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比这个要复杂很多。认知哲学当然涉及到一些对认知科学基本对象——认知过程——的形而上学考察,但极少讨论认知科学自身的合理性与方法等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哲学与认知科学之间更接近于平行共享研究对象的交叉和相互辅助的关系,而不是「meta-」式的关系。事实上,我所接触的认知科学文献都将自身视为一个学科群。(如果没记错的话)该学科群由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人类学等六个学科组成。在认知科学看来,哲学从属于这个群,而不是对它的「meta-」式考察。

当然,叫不叫「认知科学哲学」很大程度上是语词之争,我只是提醒各位注意了解认知哲学与认知科学之间的复杂关联罢了。

四,仅就我自己所见的狭窄范围内,我比较怀疑「心理学哲学」这个用语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接受(因为确实少见)。另一方面,它跟心灵哲学之间也有明确的关联,但它确实有其独特性。

Richard Boyd等编的「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里有专门的一部分是「The Philosophy of Psychology」,里面花大篇幅讨论folk psychology(一般翻译为大众心理学,其实就是普通老百姓都会用的常识「心理学」)的问题,特别是它与"scientific psychology"(即科学化的「专家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比如Churchland的「取消主义」即取消folk psychology的合理性,并严格约束所有关于心理的理智讨论都应该是scientific psychology。当然,不喜欢取消,就还可以谈论两者之间的还原、不可还原等之类的关系。

除此之外,folk psychology似乎也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问题。比如,关于folk psychology的本性,或者「根据常识如何理解他人心灵」这个问题,有两种竞争性的立场,一种叫「模拟」理论(大体认为理解他人心灵就是将自己模拟为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详见

Folk Psychology as Mental Simulation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一种叫「理论」理论(大体认为理解他人心灵就是根据自身固有的folk psychology理论进行理论推演。详见

Folk Psychology as a Theory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以我现在的观点来看,其实颇有认知科学中的「涉/具身认知」与「计算主义」这两大范式之间竞争的意味。(本段为2016年4月23日18:00更新补充)

这样的「心理学哲学」有明显的心灵哲学式关怀,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沿用一般科学哲学的方法来讨论心灵哲学中的问题(1)、(2)。因此,它既与心灵哲学相似,但方法和出发点都是科学哲学的,这非常独特。此外,该部分章节中还涉及唯我论、主体间性等问题,还涉及到一点认知心理学。因为我没细读过,就不再多说了。

然而,除了该书,我在其他地方都没有见过「心理学哲学」这一词汇,哪怕是讨论folk psychology的似乎也没有专门宣称自己做的就是「心理学哲学」。其理由也许是学者们认为folk psychology这样的问题从心灵哲学或者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讨论就可以了;这样的话,留给真正的「心理学哲学」的空间就非常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