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曦,Simone Rebaudengo
控制的尴尬
对于一切被标有「智能」的东西,我们总是满怀期待,但是现实总是一如既往地令人失望。即使是当下所谓最智能的产品,它们所含有的尖端技术(如数据分析,环境感应等)也不足以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使用体验。 我们假借「智能」一词来掩盖将产品连入互联网进行遥控的本质,并且刻意忽略它们原本该有的样子。
然而,倘若智能产品真的如同好莱坞大片所描绘的那样:有自己的思想、做自己的决定、走自己的路。那么过不了多久,它们会不会仍然听从我们的指挥?还是会变得捉摸不定?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究竟是谁在控制这些产品?
众所周知,易于控制一直是产品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一个产品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则去的。基于明确的目标与需求,我们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产品,同时赋予它们简单易懂的人机界面,提供舒适的体验,方便用户使用。
尽管如此,我们天性对于便捷与效率无止境的追求,逐渐使得我们所设计的产品越来越趋于自动化,甚至开始越过我们做出一些决定。
不过这些产品还是可控的,至少是一部分。
这不是明天,而是今天,甚至可能是昨天的事情了。
当下我们所处于的不是一个充满机器人的科幻时代,而是一个被各种智能产品所包围的真真切切的现实世界,它们能够感知并且理解周围的环境,甚至自由穿梭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就如Dunne和Raby所说:产品或许都拥有自己的生活。
近日一项关于Nest恒温器的使用研究表明(除了满意界面设计与遥控功能之外),受访用户竟然对其所标榜的「智能」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由于Nest对环境的感应不够精确,他们无法完全信任其自我调节功能(Nest是通过判断用户在不在家来设置暂离模式的)。那些受访用户表示他们不太能够理解Nest在学习什么,只看到它一直在重复着那些预先设定好的流程。有意思的是,这些用户最终还是表示了对Nest的不信任:「它似乎一直专心在做它自己的事情,就是没告诉我它在干点啥。」
从指令到交流
很明显的,现今产品的角色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与之相伴的则是它们与我们之间交互方式的更迭。虽然我们还是牢牢控制着产品,但是较之以往,方式已经变得相对通融、灵活。
或许有一天,洗衣机不在分开机和关机的状态,而是一直处于待机模式,直到下一个洗涤任务的到来 。而灯光将不再仅仅只受到屋里人的控制,任何可以连接到它们的人都可以使用这些灯光。然而,当极客们在公司向同事展示遥控把家里的灯光全部点亮的时候,他们毫不知情的家人会是经历着怎样的一种诡异的体验呢?
一旦获得理解信息的能力和权利,产品就被赋予了自己思考的可能性。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意味着它们会被自己的视野、自己的环境所左右、所限制。当咖啡机知道我血压很高的时候,它还会给我一杯咖啡吗?与此同时,如果我的手环告诉它我今天跑了很多公里之后,它又会怎么做呢?改变主意,来一杯提神吗?
因此,不同于单一的控制原则,以后我们将有必要设计产品的主见。 它们不在是默默地自动完成交予的任务,而是不断地通过收集理解信息,与我们保持共识。昨天我们只需要打磨精致的按钮,明天我们将有必要建立真实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