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治疗师只有两个工具:一个是反馈,另一个是诠释。
所谓反馈,很重要的内容,就是给来访者的知觉、情绪、感受等心理内容命名。
通过一遍遍的反馈,这些命名会慢慢渗透进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最终被他们所内化和认同。
在婴儿观察中,你可能会观察到:婴儿不停地踢腿、哇哇大哭。
TA只知道自己不舒服,但不知道不舒服叫「饿」,或叫「尿湿了裤子,又冷又黏」。
只有当妈妈告诉它:「宝宝,你饿了。妈妈给你喂饭。」反复说几十遍,婴儿才能慢慢领会:「哦,原来这种感觉叫饿啊。」
当婴儿肚子空了,胃非常难受,也不再茫然地哇哇大哭、不安地踢腿。而是等妈妈把乳房递到它嘴边,获得那种温暖而充实的感觉,解除令它不舒服的饥饿感。
这就是命名的力量。当妈妈用语言,把婴儿哭、踢腿等动作,和它饥饿、痛苦、寒冷的感觉联系起来,婴儿就觉得自己被妈妈看到了。
原先难以忍受、混乱的感觉被净化,变成可以理解的心理内容。这样小婴儿就平静下来,不再用最原始的哭喊去传达情绪,迫切希望妈妈注意到自己的痛苦。
语言化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正如我的来访N女士。当她终于受不了跟老公离婚时,承受着巨大压力。她感觉自体快要破碎,疯掉了,但周围没人理解她。
所以她飞快地、焦虑地说着,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只是想把那种痛苦、绝望、崩溃的心情传达出来。
这时候我会给她命名:「N女士,我感觉到你的痛苦和无助。离婚带来的压力,似乎快要把你压垮了。你非常着急地告诉我很多内容。你可能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了,但是你希望我能够听懂你,理解你的崩溃和痛苦对吗?」
通过命名,N女士捂着脸低声哭起来。那种急迫、快要崩溃的气氛一下缓和很多。
在反馈中,咨询师也会起到一个容器的作用。就像比昂 (1985)说的container(容器)和contained(被容纳)。
当治疗师是好的容器,把来访者投射过来的,非常原视和混乱的心理内容接住、消化,并且转化为可以理解的感受返还回去。那么治疗也就发生了。
继续拿婴儿举例。有些父母看到婴儿哭得撕心裂肺、咬牙切齿地踢腿,被婴儿当成十恶不赦的坏乳房,他们可能会非常焦虑,无法容纳和消化这些负能量。
结果把有毒的贝塔元素返给小孩,比如打骂和威胁:「你哭什么哭,再哭我就把你扔掉。」让婴儿感到非常恐惧、被迫害,在跟父母和重要他人建立关系时困难重重。
如果父母有容纳能力,那当婴儿那些碎片的、非常有攻击性的感觉投射过来,他们还是能够稳住。把这些有毒的贝塔元素消化,然后把纯净的阿尔法元素返还回去,帮助婴儿把这些心理体验组织起来,发展出更整合的心智。
举个例子:当母亲没有及时喂奶,被饥饿的婴儿踢打、咬乳房时,不是责骂和羞辱TA,而是做个反馈:「宝宝,你饿了吧。肚子空空的,想要喝奶是不是呀?」
重复多次后,因为饥饿感觉恐慌、焦虑和挫败的婴儿,就慢慢意识到有乳汁、及时喂奶的妈妈,和没有奶、想要饿死它的妈妈是同一个人。逐渐过渡到抑郁位。
在心理咨询中也是如此。当咨询师被当成十恶不赦、想要迫害来访者的坏人时,能够耐受住内心的焦虑、不安和愤怒,消化这些负面情绪,然后返还给来访者阿尔法元素,那对于来访者来说也是非常有治疗意义的。
继续拿N女士举例。她会把我投射成那个要剥削她,夺走她的好,然后对她的死活很冷漠、不管不顾的父母。但是我会耐受住这些委屈、愤怒,然后给她进行反馈:
「N女士,我能感觉到你的不安、焦虑和愤怒。好像你很担心我跟你的父母一样,只想要剥削你的钱,而不是真的在意你过得好不好,看到你在婚姻里被忽略的痛苦对吗?」
当治疗师作为稳定容器,hold住来访者混乱、破碎的心理内容,净化有毒的贝塔元素,整合和疗愈也就一点点地发生。
正如克莱因 (1987)说的那样,当治疗师在攻击中存活下来,就像婴儿发现怎么踢打母亲她都不会碎掉,这样的时刻是非常治疗意义的。
因为母亲很结实,不会被婴儿的攻击性干掉,TA可以很放心地依赖和做真实的自己。在咨询关系里,也意味着来访者接收到这样的信息:咨询师不会轻易被毁灭。TA因此更有勇气投入咨询关系,建立稳定的治疗联盟。
反馈的第二个重要内容,是反馈来访者的防御机制。反馈他们想防御的内容是什么,并且在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防御。这对于治疗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之前在书上看到一个青少年案例,我仍然很难忘记。他处于偏执-分裂位。一下把治疗师看成好的,一下看成是迫害者。
那个小来访者一开始会说很多话,后来变得很沉默,好像治疗师是陌生人。其实在那一刻,治疗师就变成了迫害性的、无法信任的乳房。
在来访者的内心世界里,对咨询师的印象经历一个震荡的过程。
从开始把信任、安全感投射给咨询师,觉得TA是一个好乳房,愿意说很多;到后来把不满、攻击性投射给咨询师,觉得TA不值得信任,什么都不愿意开口。
如果看到他的分裂和投射,就可以对他的防御机制进行反馈:
「感觉你前后的表现是挺撕裂的。从一开始好像比较信任我,愿意说很多很多;到后来似乎有戒备和担心,什么都不愿意开口。好像在你心里,我也从一个好的、值得信任的咨询师,变成一个坏的、你觉得不安全的咨询师。」
防御机制也是自体的延伸,是人的一部分。体现人的人格、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当治疗师能对病人的防御机制,包括防御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反馈和诠释,那也就像把自己的频道调整到来访者的频道,让来访者感觉被理解、接纳、懂得。是一种深层的共情,也是科胡特所说的同调的回应 (Kohut, 2009)。
反馈和诠释防御的内容和方式,具有治疗意义。这一点在和K先生的咨询中体现。
他因为我的学历,一开始对我有很多理想化,觉得我是唯一能帮助他的咨询师。
而当咨询进入僵局,进展缓慢时,他会因为这种挫败感而翻脸,觉得我是招摇撞骗的、顶着学历行骗的坏咨询师。动用了大量的理想化、贬低、分裂、投射、否认等防御机制。
我会对他的防御机制组进行反馈和诠释:
「K先生,我能感觉到你的挫败、愤怒和敌意。你一开始以为我很完美,能够帮到你。但是当治疗陷入僵局,我也无能为力时,你不能接受我的局限性。把我的好都否认掉,把我打落到招摇撞骗、没有能力的位置上。」
」就像在你的成长中,很难接受妈妈不完美,无法把好的妈妈,和那个无助、袖手旁观的坏妈妈看成同一个人对吗?」
当愤怒背后理想化的破灭,面对僵局的无力感被看到,K先生也慢慢平静下来,开始讲述他和母亲的关系,以及现实中遇到的挫败的事。
小结一下反馈部分:
咨询师可以通过语言化,把来访的行为和感受、情绪等心理内容做连接;
容纳住来访大量的贝塔元素,消化那些嘈杂和混乱的内容,把纯净的阿尔法元素反馈回去。
帮助来访者整合人格碎片,慢慢过渡到下一个位相;同时当来访者的防御机制组等深层的心理结构被看到,他也会感到深深地被共情。
除了反馈,咨询师另一个工具是诠释。
在客体关系治疗师看来,来访者早年与重要抚养者之间建立的关系模式,会在之后和其他人的关系中反复地出现 (Klein, 1987)。
我们也把这种早年形成的重要关系模式,称之为来访者的内在剧本。
病人跟治疗师的关系当然也不例外。咨询师可以通过跟来访者当下的关系,诠释此时此地的移情,让TA对自己的内在剧本有所觉察。
继续拿N女士举例。因为从小一旦表达对父母的愤怒,就会被父母捆起来,用细柳条狠狠地打,所有的攻击性和敌意都会被命名为」忤逆「,然后用最粗暴、残忍的方式去镇压。
所以她跟父母建立的是敢怒不敢言、愤怒而又害怕去表达不满情绪的关系。
这一点也会在我们的治疗关系中重演。
比如她经常告诉我:「我最近看了一本疗愈内在小孩的书。书里提到的观点,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我跟老公吵架,闺蜜的安慰,让我想通了很多事情。」
不断强调她在咨询之外,靠书籍、闺蜜等获得成长,很少提我们的咨询对她有怎样的帮助。
这是对我的隐性攻击。她就像在说:「咨询师,你对我的帮助没有书籍大。」「看,在我难受的时候,还是闺蜜对我更有帮助。」
她内心对我们的咨询感觉不满意。但是不敢直接去表达,而是用一直反向的方式——夸书籍、夸闺蜜来贬低我。就像在咨询中重复跟父母建立的,敢怒不敢言的关系模式。
当我通过此时此地的反移情(不舒服、烦躁),去理解她的内在剧本时,我也会对她的移情进行诠释:
「N女士,我能感受到你压抑的不满和愤怒。好像你觉得心理咨询没有满意的效果,但是不能直接表达不满。而是要通过夸书、夸闺蜜的方式,自己藏在后面。就好像在我们的关系里,你还是那个在父母敢怒不敢言,害怕说出来会被我打压和攻击的小女孩。」
当我在那个位置上站住,把她借书籍和闺蜜攻击我,和此时此地她扮演的那个敢怒不敢言、愤怒而又害怕被惩罚的小女孩联系起来,N女士的眼眶一下子就红了。
然后抽泣着讲述她小时候那段恐怖的、一表达愤怒就被父母狠狠抽打、被骂成「忤逆」「不孝女」的经历。
如果对此时此地移情的诠释,来访者能接受,并有所思考,就可以继续往下走,诠释过去的反移情——她的内在小孩,早年跟重要抚养者建立的关系模式。
在N女士的案例里,我这样跟她诠释:「在咨询关系中,你虽然愤怒,但从来不敢跟我直接表达。因为你很害怕,我会像小时候你父母那样,一听到你抱怨,就觉得你没良心,狠狠地骂你拿柳条抽你,让你回到那种恐惧、无助、痛苦的境地是吗?」
当咨询师能够诠释此时此地的移情,并通过这种内在剧本在此时此地的重演,理解来访者的内在小孩、她早年跟重要抚养者的关系模式。
并且把看到的内容语言化,反馈和诠释出来,那就契合了客体关系心理治疗的宗旨——帮助来访觉察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获得改写内在剧本,从不断重演的关系中跳脱出来的能力。
总结一下:
客体关系治疗师有两个工具,一个是反馈,一个是诠释。
在反馈中:
咨询师可以通过命名,帮助来访者把行为和情绪、感知等心理内容做连接;
同时在攻击中存活下来。作为一个好的容器,容纳来访者投射过来的,大量混乱和难以消化的心理内容,转换成可理解的经验返还回去;
以及反馈来访者的防御机制,防御的是什么和防御的原因,TA也能体验深层次的被共情和同调。
而诠释主要包含两方面:
此时此地的移情,还有过去的移情。
通过对早年关系模式(内在剧本)在治疗关系中的重演,以及对来访者内在小孩的诠释,TA能更好地觉察早年与抚养者的关系,以及这样的关系模式,如何塑造和影响了此时此地自己的人际关系。
这种对内在剧本的觉察和领悟,是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中极为关键的内容
注:发布的案例均取得来访者授权,并进行必要的加工、调整和润饰,隐去能识别来访者身份的信息。
作者简介:覃宇辉,美国精神分析协会候选咨询师。武汉大学心理学学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美国心理学会精神分析分会会员,芝加哥精神分析学院受训学员。个案时数4600+小时,持续接受候选分析师的个人体验和个体督导。
预约咨询和督导:心理咨询师、督导师:覃宇辉
拓展阅读:什么是假性亲密关系?
有一种女孩表面上性格很好,有礼貌,也容易接触,可为什么让人感觉有距离感?